《中国艺术报》最近连续刊发了“京剧为何难出新流派?”的系列讨论文章,此举很有意义。经过众多艺术家、戏迷以及关爱国粹的人的热烈讨论,共同找出原因,出谋划策,会对出现新流派、振兴国粹有所裨益。但是,看到个别艺术新兴人才的论点,觉得他们对于创出流派存有误解。
艺术流派,是从艺人员学深学透前辈名家和前辈所创流派,集思广益、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经广大人士共赏,给予认同,从而树立的。犹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人为地拔苗助长。不久前,读名小生黄正勤大作,文中谈到其父“黄派”艺术创始人黄桂秋先生认为:“为派而派,其派必败”,此话诚然。有的演员不想囿于前人所创的流派,但对前人的艺术并没有学深学透,便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滥加吸收。认为把不同的流派艺术拼凑混合起来,就能形成自创的新流派。其实这样的艺术拼盘,既不能称为流派,也不会被广大人士所认同。即使发动传媒、舆论,大加吹捧、炒作,也只能昙花一现。真正形成的流派,是融会,而非拼凑;是化合,而非混合。
艺术流派,也并非创始人去世后,由别人加封的。仅以近世的四大名旦、七大须生而论,早在他们在世,甚至年轻时,就已为众所公认为梅、尚、程、荀、余、言等流派。刚刚去世两年的张君秋,“文革”以后已有“十旦九张”之势,岂非先例!
青年演员,一不要急于创流派,二不要自认为已可以形成流派。荀慧生等许多老一辈艺术名家都一再说:“不反对青年改革创新,不要求总是亦步亦趋。但是,要求他们必须先把老师的东西学会了、悟透了,然后再改。如果还只一知半解,便去改,既糟蹋了老师,又糟蹋了艺术,也糟蹋了他们自己。”此诚肺腑之言。有人常以大画师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来要求青年创新。其实这话应该绕个弯儿理解。不能认为学谁学得不像,那才好呢!而应该理解为:先学“似”了,再达到“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齐老的本意,与荀慧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说法完全相同。至于创出新流派,那是再进一步的事,还要看是否能演出自身的鲜明特色,而为众所公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