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叫李家椿,生于1919年,今年82岁,江西人。四岁时随全家迁往北京定居,从此和京剧结了缘。
二十年代在北京(4-10岁)常看余叔岩的戏,三十年代(11-18岁)在南京上学时,常省下中午的饭钱去欣赏奚啸伯和马连良的精彩演出,四十年代抗日战争,留亡到重庆,正巧厉家班也避难到此,文武老生厉慧良在重庆演出了1-2年 ,五十年代我在青岛工作后,经常看言少朋的戏,若有名角赴青演出必以先睹为快。最喜欢的还是马连良`奚啸伯`杨宝森。
自1987年从广播电台收听了一段"文昭关",字正腔圆,嗓音清亮,韵味醇厚,我们全家像发现奇迹一般,但不知是哪位演员唱的这麽好,后来我的女儿告诉我演员叫于魁智。
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第一场,收看了于魁智演唱的"上天台"和"四郎探母",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位全才演员,唱,念,做,表,扮相,台风......给人留下全面美的享受。尤其在二分钟的简短发言,感觉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青年,当时未能录音和录像我后悔的一夜没睡稳觉。
自1993年以后常在荧屏上看到于魁智的节目,更加爱上了他的艺术,有了和他通信的想法,因此让在轻工学院工作的妹妹和在北京电视台工作的外甥女四处打探于魁智的通信地址,结果都是"不知道"。
1995年3月,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写了一封信,地址仅是北京"中国京剧院"五个字,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5月份于魁智给我来了复信,从此我们通信至今。 和于魁智第一次见面是1996年2月,青岛政协请他来演出两场戏"四郎探母"(坐宫)与"打金砖"(全部)我家去看戏的有九个人,戏迷朋友十余人。头场老伴公司的经理代表我上台献了花二场演出之前我与他通了电话:"我能否去后台和你见面?"他说:"可以!您不要走后面,从献花的台口上来近一些。"这样我们第一次面对面交谈并照相留念。后来通过多年的交往,深感他是一位"敬老爱幼"的青年。
电视上只要播放于魁智的演出,总是千方百计录下像来。即使是5分钟的节目也不放过,近几年共录了90多盘京剧录像带,其中也有梅葆玖,叶少兰,张建国,孟广禄,张火丁等名家的精彩演唱。
我和于魁智的交往影响了我的全家及亲友数十人,原来不看京剧的现在爱上了于魁智的艺术,一贯对京剧反感的也能接受这博大精深的艺术了,戏迷同事和邻居也常来我家看京剧录像,更是入了迷。
高雅的京剧艺术 ,是中国人民的! 也是世界人民的!
本贴由李家椿于2001年8月17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