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戏剧梅花奖带来了一股戏曲演出热潮,从中体现出的戏曲改革之风的强劲是近几年少有的。从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到青春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从《张协状元》到豫剧《香魂女》和《朝阳沟》,再加上新版连台本戏京剧《宰相刘罗锅》和现代评剧《桃花盛开的地方》,着实让观众感到戏曲改革之风阵阵扑面而来。北京戏曲舞台常年不见变化,现在终于有了生机。正是这样的新鲜气息,引发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些思考,戏曲改革的喜与忧已经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喜之一:戏曲改革首先想到青年观众

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希望我们的戏能够吸引青年观众走进剧场”。因为戏曲本身的程式化和文学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观众的年龄层在上升,总数在下降。尽管许多剧团经常深入大学进行演出和普及,但是在剧场里放眼望去,依然是老戏迷居多。于是,戏曲革新以吸引青年观众为目标也成为许多演出剧团不谋而合的战略。
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在创作编排时首先想到年轻人,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认为:“戏曲如果不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众就会越来越少,市场就会越来越小。而吸引青年观众靠的就是革新,让青年人爱看。”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刘侗在谈到剧院艺术规划的时候,首先把吸引年轻人作为创作排练的一个元素。他认为,观众越来越少,市场一步步流失,主要是没有引起青年观众的兴趣,所以吸引年轻人是今年三部现代作品创排公演的一个标准。而杭州余杭小百花越剧团更是打出了“青春越剧”的旗号,让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戏曲舞台上变脸。

喜之二:多种艺术元素融入戏曲

“程式化”、“唱念做打”和“一桌两椅”是过去形容中国戏曲常用的词,而最近在北京舞台上出现的戏曲革新风已经不能用这样简单的词汇来形容,戏曲更多地融入了兄弟艺术的元素。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瞄准西洋大歌剧的路子操作,于是在剧中舞台美术的革新、音乐的革新都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有所借鉴,虽然不能说已经完美,但却尝试了一种京剧制作的新方式。青春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则把舞台设计成犹如先锋话剧一样,而舞蹈在该剧中出现多次。京剧《张协状元》的导演是话剧导演林兆华,他将话剧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京剧中,使演员的表演和人物的塑造更为动人。
戏曲应该如何革新、吸收哪些元素近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大唐贵妃》的编剧翁思再对记者说:“多种元素的融合是世界舞台艺术的潮流,现在在百老汇看音乐剧,你就会发现单一的元素已经不能吸引观众,多方面的刺激和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是进步的表现。”而梅葆玖更是认为:“用先进的技术和外来艺术丰富戏曲艺术,这是时代的需要,有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外来元素是机会,不用可惜。”看来多种元素融合将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一条道路。

喜之三:拿经典开刀赢得市场

在众多的革新戏曲中,重新演绎经典作品的剧目有很多,而演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以《张协状元》和《大唐贵妃》最为典型。一个中国目前发现得最早的戏曲剧本,在林兆华的调度下成为“好听好看好玩”的通俗剧,在力求反映戏曲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创新,让经典在演绎中出现新意。而《大唐贵妃》则是梅派经典作品,在加入多种元素后产生新奇的效果。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首先是市场考虑,因为它的故事人们最熟悉,这样不会丢失老观众,而革新则会把年轻观众请进来,市场就培育起来了。”
不只是京剧,越剧也拿出了网络小说经典进行改编,而评剧院将为他们的经典《刘巧儿》做后传。面向市场,拿经典开刀是戏曲革新的又一招。

忧之一:戏曲革新会不会进入大制作的误区?

在戏曲革新之风劲吹的时候,人们在看了一圈戏曲革新剧目后,也产生了一些忧虑。大制作近年来在舞台上盛行,而戏曲舞台的制作也越来越向大制作靠拢。但戏曲本身的长项是表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如果戏曲革新在制作的形式上超过了戏曲本身,也就失去了保存戏曲原味的本意。在看过《大唐贵妃》后,很多观众虽然记住了主题歌《梨花颂》,但对过于豪华的舞台和庞大的歌舞演出阵容表示担忧:“其实这出京剧中,演员演唱和表演是最主要的,而超豪华的形式和制作对戏曲本身的韵味是一种丢失。而且数百万成本的制作不利于巡演,得到的效果肯定是一年演一两次就搁在那里让它睡觉了。”
戏曲演出应该以戏为本,多种元素的加入的确丰富了戏曲表现力,但是不是只有大制作才能感动戏曲观众?如果形式大于内容,戏曲的魅力如何保持?这是很多观众在看完演出后的一些思考。

忧之二:戏曲革新怎样让现代与传统融合?

一出青春越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观众看到了用越剧表现的电脑时代,但越剧是不是适合表现电脑时代?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的是观众对“越剧王子”赵志刚的演出不断叫好,而电脑时代的特征与越剧唱腔放在一起也让人感到有些怪异。不少观众说:“我们就是冲着赵志刚来的。”那么,听赵志刚演唱,恐怕《何文秀》之类的传统戏更为合适。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大唐贵妃》上,全剧的唱腔都是传统的,只是在传统行腔中加入交响乐和西洋合唱。但很多唱腔中合唱与京剧的不和谐仍在,以至于观众评价最多的是“于魁智的嗓子真好,李胜素也不差”。而音乐中的戏曲与交响乐的分离感,更使得京剧的韵味和交响乐的特色都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戏曲改革究竟怎样把戏曲与兄弟艺术真正融合到一起?这应该是戏曲创作者长期探索的话题。

忧之三:经典应该演成什么样?

在演绎经典的众多剧目中,豫剧《朝阳沟》是特殊的例子。40年来《朝阳沟》几乎就没有变过,尽管再次演出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过去时代的痕迹使得观众的热情程度比以前有所降低。是不是经典都要原汁原味?这在业内人士和观众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毫不否认《朝阳沟》的生活化表演在当前戏曲演出中已经逐渐消失,但是不是可以有更为符合当代人欣赏习惯的演绎?同样的问题在《大唐贵妃》中依然明显,传统的表演方式与豪华制作使该剧展示了唐朝盛世,但是是不是只有一种演绎方式?记得希腊国家话剧团来北京演出希腊悲剧,传统剧本加以现代化演绎,演员的功力成为吸引观众和震撼观众的主要手段。这种制作方式对于戏曲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借鉴。(伦兵)

(摘自 《北京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