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李六乙迎战小剧场京剧

如果说《马前泼水》和《偶人记》为小剧场戏曲探索迈出了试探性的第一步,那么目前正厉兵秣马的《霸王别姬》和《穆桂英》则将近几年呼之欲出的戏曲改革推向了纵深。两剧不仅同时在文本、表演方式、舞美构架上引入了全新的思路,更为精髓的是他们都融入了创作者新的人性理解和时代思维,但究竟能否成为京剧的新经典,还需接受市场的检验。
此番林兆华和李六乙这两位一老一少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又不约而同地站在了戏曲改革的风头浪尖,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实践着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理念。据小剧场京剧三部曲《马前泼水》、《偶人记》和《霸王别姬》出品单位的北京艺术创作中心负责人洪业介绍:“小剧场演出不只是一种简单形式上的探索,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小剧场这个空间浪费了,它应该在文本上有所贡献,在精神传播上直指人心,通过这种近距离的观演关系,在观众心中留下的震撼力,将是传统戏曲所难以达到的。”

林兆华:霸王是失败的精神贵族

林兆华驾驭戏曲的方法相当独特,他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能和现代元素巧妙结合。他说:“这出戏是由梅兰芳、杨小楼两位艺术大师在1921年创编的京剧《霸王别姬》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整个创作原则都是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而非颠覆传统和经典。老版的《霸王别姬》是以旦角梅兰芳为主的戏,由于受到主角中心制的影响,霸王不可能有太多的戏分,这显然对霸王形象的塑造构成了一定限制,这次改编把项羽的形象有所加强,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主角。”该剧在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剧目中精粹元素的同时,编剧还重新撰写了《楚歌》,为更好地演绎琵琶曲《四面埋伏》,还专门特邀了一位独奏师,这些都是原剧中没有的。原剧中只有“别姬”这场戏,新版剧中还加入了“乌江自刎”一段。该剧最大的变化,同时也是“大导”所提倡和坚持的便是叙事方式上的变化,剧中加入了“历史叙事者”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通过舞台独白的形式把“鸿门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三大块有机而巧妙地串联起来。
《霸王别姬》在精神境界的表达上与以往也有所不同,为何虞姬会对项羽如此痴情?并以死来激励他,这个戏作出了全新的注解,而对项羽这个人物也作出了全新而独特的诠释。本戏的编剧陈亚先认为:“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精神贵族,他有着一颗孤高而明净的心。他藐视刘邦、韩信这种运用伎俩来经营战争的人,他始终以力拔山兮、坦荡、刚勇的气概来面对世事,但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然而那些搞计谋的人往往能战胜项羽这种只顾勇往直前的人。”
剧中最后的情节很耐人寻味,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等人才敢进入项羽的大帐中,看到霸王枪戳在地,谁都拔不下来,很多人一起上去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拔下来———这些人拔不动项羽的霸王枪,却能夺走他的霸业,从现代生活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精神反差。生活中我们身边就会有这种人,只知勇往直前,而不知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旦发现问题,也就是他失败的时候。“大导”认为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这就是该剧最大的发现。

李六乙:谁说穆桂英不爱“红装”?

寻找一种新的戏剧形态是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李六乙一直以来不懈尝试戏曲改革的目标,而由其自编自导的“巾帼英雄战争三部曲”无疑将成为他多年戏曲实践总结的集中展示。作为《穆桂英》、《花木兰》、《梁红玉》三部曲中第一部的《穆桂英》已于近日完成了音乐和腔。
李六乙这次创作不再拘泥于讲述观众熟知的《穆桂英挂帅》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人性、人道的视角,将穆桂英“还原”为最本质的女性,不在于写穆桂英“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壮志豪情,而把重心放在这位千古留名的女英雄不得不解下红装着武装的痛苦心路历程。
在音乐创作上,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曲家郭文景以他大胆而富有想像力的音符组合,力图从京剧音乐的三大件中寻求变化、创新,改变着戏曲音乐的程式,创造了全新的戏曲音乐理念。他超越了样板戏在京剧三大件上加进交响乐队伴奏的表面形式,在音乐本体上进行再创造,用传统乐器制造出了交响乐的演奏效果。再加上舞美及灯光设计严龙、易立明对意象的把握,这也就难怪李六乙将小剧场京剧《穆桂英》称做是一次革命性的演出,对于不懂戏曲的人来说,它是戏曲,而对于懂戏曲的人来说,它似乎又不是戏曲,夸张点说,它是革命性的。(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