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2日获悉,京剧《梅兰芳华》将于1月23日晚8点在呼和浩特保利乌兰恰特大剧院唯美亮相。届时,演出将脱离古戏楼,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梅兰芳舞台风貌,光影恍惚中似与梅兰芳隔空对话,回望其当年神采盛世风华。
据介绍,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梅兰芳华》以“回来再爱”为主题,设计了一个女子追寻爱情的故事,借此串联起梅兰芳五部代表作品中的折子戏,包括:确立“花衫”戏路的歌舞戏《天女散花》,1913年扬名上海的刀马旦戏《穆柯寨》,终身打磨、最具创新精神的《贵妃醉酒》,充满悲壮之情的《霸王别姬》,以及歌舞翩跹的《洛神》,全面展现梅兰芳先生在文、武、昆、乱不同风格剧目方面的贡献。御风而行的天女,初遇爱情的穆桂英,借酒消愁的杨贵妃, “面羽则喜、背羽则悲”的虞姬,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洛神,一个个经典的舞台形象,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你来我往,一展梅派艺术精髓。(吕会生 白圣雅)
(摘自 《呼和浩特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