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唱腔艺术首先是“字正腔圆”,一般人都知道。遗憾的是大多数戏迷爱好者,却唱不出“字正腔圆”而形成的京腔韵味。这使我深深感到京剧戏迷要迷在“点子上"。
一、字正是戏迷学唱京剧艺术的支点
“字正腔圆”是京剧唱腔艺术的基础;“字正腔圆”是每位酷爱梅派艺术的戏迷们必须正确把握的关键。
我喜欢当代戏曲音乐家吴小平先生的——“音头与音延的关系理论”。因为这种科学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充满哲理而又十分浅显的音乐定律论给了我许多京剧唱腔上教学的启迪。尤其是对梅派的艺术“字正腔圆”的既简单而又十分难以把握的概念的解构和建设。
在演唱梅派唱腔时,如何字正?首先是嘴角往两边延伸至极致,这时候的嘴唇是最美的,是一个戏迷必须把握和表现的唱腔艺术的感觉和嘴唇肌肉的形成的口腔的样式。比如我们在唱梅大师的《苏三离了洪洞县》,由“苏”字起音......然后唱“三”,由气顶牙齿,将“三”吐出......也就是吴小平先生提出的“音头与音延”,音头即为吐字,音延即为腔圆。
二、腔圆是戏迷学唱京剧艺术的第一元素
腔圆是戏迷学唱京剧艺术的第一要素,一切吐字咬字的方法都要围绕行腔这个第一要素来进行。所以戏迷们在行腔时,务必把握腔调的圆润,声情并茂来演唱。我们仍然以梅派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一段唱腔为例,吐字准确了,行腔就美了。例如,“苏三离了洪洞县”整个唱腔的音头和音延很短,加之中速的起板,向听众交待了苏三在行进中的焦愁、哀怨,以及内心的急切的感受。这句唱腔关键在“县”字上,唱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音头短但音延是往上口收腔,紧接着就唱“将身来在大街前”,这一句里面咬字最难的是“街”字,街字的咬字是徽调里流传下的一种古老的字音。还有“来在”两个字的咬字舌尖轻点上齿,口连续两次由小渐大,将这两个字接连地唱出......
三、声情并茂是学唱京剧的灵魂
“字正腔圆”的理解和说法有许多种,有些在京剧的艺术家和声乐专家把每个字,用字头、字腹和字尾发音来分析处理。我们在学唱中吐字要正确,发音要准(不可带有地方方言)。
把握好字正腔圆后,声情并茂就尤为凸现了。声情并茂是指演唱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及富有艺术的感染力。我们在演唱梅派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一段时,务必把握苏三这个人物的沧桑感以及一个弱女子的坚毅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把京剧的唱腔艺术表现得声情并茂。也就是说你把握了京剧唱腔艺术之魂。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