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京剧《大唐贵妃》赴京演出记
悠扬的主题曲《梨花颂》再次响起,洁白的梨花飘满了天空,剧场里上下三层观众都起立热情鼓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和演员们一次一次谢幕,欲罢不能。昨晚,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成功。一位北京的老戏迷兴奋地说:“太美了!看了一辈子京剧,没想到京戏还能演成这样。上海的京剧改革很大胆、有魄力。”
宏伟壮观的场面,五彩缤纷的舞美灯光,醇厚正宗的梅派唱腔,昨晚,观看《大唐贵妃》的北京观众得到了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可是恐怕没有人知道,在幕后,300位演职员却是克服了无数困难,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才呈现出如此完美的艺术作品。
梅葆玖:为艺术,我要和大家住一起
作为这部戏的艺术总监和领衔主演,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把《大唐贵妃》当作自己的孩子,对她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演出前,他每天都在家里放录音,自己练唱。在来北京之前,剧组曾在上海进行过几次排练。梅葆玖总是早早到场,等候排练。练唱时,早已烂熟于心的唱段,他也不肯草率过场,总是演唱得满弓满调,以期每次排练都能有所提高。乐队的小年轻们常常为老艺术家的精神所感动,梅葆玖每次练唱完,全体乐队成员就会自发地起立,向老艺术家致敬。
在上海排练时,主办方考虑到梅葆玖的知名度和身体状况,提出让他和夫人住进五星级宾馆。虽然梅兰芳研究会和很多高级宾馆有合作,收费并不太贵,但梅先生坚决要求:“让我和剧组同仁们住在一起吧!”主办方拗不过梅先生,只得让年近古稀的他和包括“龙套”在内的所有演员一起住进了教育会堂。
梅葆玖经常说:“300人演一台戏,只有大伙拧成一股绳,事情才能办成。”梅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仅是梅葆玖,《大唐贵妃》的主演们为了此次《大唐贵妃》的成功,也都在默默奉献。马派传人张学津不顾身体状况欠佳,坚持登台演出。老艺术家汪正华是此次主办方特邀演员,与张学津在最后一场戏中轮流饰演“李隆基”。70岁高龄、20年未登台的汪正华,是沪上京剧杨派传人中的佼佼者。他接到邀请后,仔细研究剧本,又根据戏中人物特点,自己设计了一段杨派韵味浓郁的唱腔。
李胜素、于魁智、史敏、李军等著名演员也都特别忙,《大唐贵妃》排练演出期间,很多人还要参加北京纪念梅花奖20周年的众多演出。上海京剧院当家青衣、前三场中“杨玉环”的扮演者史敏在后台化妆时告诉记者,她刚参加完大型文艺晚会《梅花赋》,之前又在众多梅花奖京剧演员共同演出的京剧《白蛇传》中饰演其中一位“白娘娘”。她说:“我很喜欢《大唐贵妃》这部戏,我也希望在台上展现一个完美的杨贵妃形象。”
其实,那些配角、龙套演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唐贵妃》的演员来自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歌剧院、上海广播交响乐团乃至北京京剧院、中国京剧院等7家文艺院团,他们十分团结,大伙都兢兢业业,认真排戏。4月12日当天,由于布景还没搭好,演员们在后台等了12个小时,其中真正上台排戏的时间仅两三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他们说:“《大唐贵妃》是上海的品牌,咱们要团结一心,困难再大,也要演好这4场戏。”
乐队:清早听见“外援”的长笛声
昨天清晨,北京紫禁城饭店里一片寂静,忙碌了几天的《大唐贵妃》剧组成员都还在睡梦中。
突然,一阵清亮的笛声从一个房间响起,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员们都知道:那个漂亮的小“外援”又在练早功了。
小老外叫艾丽思,美国人,有一张漂亮的娃娃脸,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长笛手。在交响京剧《大唐贵妃》里,艾丽思担当好几段长笛独奏,这对从未接触过京剧的艾丽思来说,任务相当艰巨。《大唐贵妃》的指挥王永吉告诉记者,为京剧伴奏的交响乐与一般的交响乐并不完全一样,演员演奏时的弓法、指法也要有所区别。艾丽思为了《大唐贵妃》的成功,常常研究京剧的音乐,也常常一个人早起练习剧中的独奏。
从《大唐贵妃》在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亮相,到去年春节在上海的第二轮演出,再到这次跨出原产地奔赴北京演出,《大唐贵妃》一直在不断修改,艺术上精益求精。这次进京演出,增加了一些交响乐的片段,加强了交响与合唱队的融合。有时,这种小的修改来不及印在乐谱上,就临时印在一张小条子上分发给乐队成员。要在极少的几次排练中,完成全剧音乐的修改,协调七十多人大乐队的关系,指挥王永吉可真是费尽心机。
舞美灯光:台上美丽不知幕后惊险
气势恢宏的皇家宫院、雾气缭绕的华清池、大气磅礴的瑶池仙境,现代的灯光和舞美艺术,造就了这一幕幕壮丽唯美的天上人间景象。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优美动听的唱腔和音乐,大牌名角的精彩表演,还有精彩的舞美和灯光。《大唐贵妃》动用了三四百只各式舞台用的灯光、十几辆集装箱的道具,《大唐贵妃》每次演出,舞美、灯光的师傅们十分辛苦。在装台、对光的间隙,他们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台上的美丽,不知幕后的惊险啊。”
《大唐贵妃》人多、景多、灯多、服装多,但此次北京演出,留给剧组成员的时间并不多。4月14日,《大唐贵妃》带观众彩排。但在4月13日,保利剧院晚上还有一场音乐会。时间局促,要求剧组团结一心,快速作战。
4月12日,《大唐贵妃》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但为了其他演出,剧组把已摆放在后台的各种戏服、道具收起来,又拆掉三分之一的布景。等到音乐会演出结束,大伙又赶着把戏服放置在合适位置,布景重新搭起。舞美设计赵国良清楚地记得,为了让演员有更多时间上台排练,他们从4月13日晚上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回到宾馆时,已是4点多。负责灯光的师傅们也是如此,第二天8点他们又要赶到剧场继续干活。那晚上,他们在床上只睡了3个多小时。
装台时,还发生了一件让大伙都急出一身冷汗的事情。彩排前两天,舞美队正在试景。前一场的布景还没移下台,下一场的布景已经从台下升起,下面的道具一下就把上面的道具顶坏了。一旦这道具没法恢复,演出就根本不能进行。剧组当即全力抢修,主办方又请来北京的工程队,找来当时设计剧场的设计师,在大伙的努力下,终于在短短4个小时里把庞大的“华清池”给修好了。
每一场间的换景,师傅们管那叫“抢景”:8秒内,再庞大笨重的道具也得到位。抢景时,大伙如同上战场:台下,导演郭小男正掐着时间呢。为了迅速抢景,剧组请了北京大兴县的32位农民工前来帮忙。舞美组花了一个星期对他们进行训练,导演郭小男对他们也要求很高:“《大唐贵妃》能否成功,关键是布景能否快速到位啊。”首演晚上,舞美技师和北京的师傅们齐心协力,确保了每一幕之间抢景成功。
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以她多姿多彩的魅力,终于征服了挑剔的北京观众。300位演职员发扬“拧成一股绳”精神,团结奋斗,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成功!(记者
张裕)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