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生行里,老生、文武老生和武生、红生,我感到还是不要“一勺烩”的好,他们都应有各自明显的特点和特殊的韵味。
京剧有所谓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谓之“四功”。我认为:京剧生行里的老生、文武老生和武生、红生都应有自己本行当特殊的“四功”,不能够彼此混淆和替代。特别是武生和红生,应该明显地同老生和文武老生区分开来。这点在京剧传统戏中犹为重要!就“四功”中的后两功来说,武生和红生所主演的剧目,同老生和文武老生即已有明显的分工的不同。反之,在“唱、念”上,近来他们各自特有的特点和韵味,却陷于日益地削弱和“淡化”的境地之中。
例如武生,早年杨小楼的杨派武生,其唱念极有其自己的特色和韵味。这有他留给后世的声音资料为证。早期他的女婿刘砚芳及外孙刘宗杨的唱念如何?余生也晚,没有看到过,他们也没有声音资料传世;但是在后来的优秀传人中,高盛麟和孙毓堃的唱念,虽然比不上杨小楼本人,却也还能够差强人意,具有杨派武生的遗风,这是有音像资料传世可为印证的,我们可以凭此做些对照研究;此外票界前辈朱家溍先生身上所得到的杨派真传,也值得作为佐证!当然,在武生行当中还有“李(春来)派”、“尚(和玉)派”和“盖(叫天)派”等等。但是,我个人以为,杨派主张“武戏文唱”,故此,其“唱、念”二功也最突出。或许有人认为杨小楼是“左嗓子”,不足为法,我以为他唱念中的高亢、嘹亮、激越、英气勃勃,特殊的咬字、行腔、运气、喷口、力道、劲头儿、韵味和情感的率真,还是应该予以继承的。自“文宗余,武学杨”之说一经倡导,有些理解偏了的人便误认为:唱念应学余,武功工架应学杨,这恐怕是理解错了。这岂不是成了高级杂拌儿和拼盘儿了吗?《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和《野猪林》中的林冲,两个身份年纪、境遇地位、性格阅历完全不同的人物,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老生或者是文武老生来应工的吗?
红生,我以为也应是有他自己特有的“唱、念”的味道的,五、六十年代擅演红生戏的京剧大家李洪春先生健在时,已经早有垂范。我以为他的“唱、念”,即是红生的“样板”和“典范”。
当然,一位好的演员可以一专多能,可以演谁像谁,绝非“千人一面,万部一腔”。因此,作为一个好演员,多掌握几个相邻行当的专功,并把他们明显地区分开来加以掌握,对其创造新角色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是非常有益和有用的!
我以为:对于已走上演员岗位的人不必苛求;可是对于在戏校和艺术院校学戏的学生来说,是不能不教授明白和在他(她)们归工归派时不能不加以要求的!还是不要“一勺烩”的好!

本贴由游园惊梦于2005年4月14日23:29:5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