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各行当历来有着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也正是它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众所周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就是。当今就京剧花脸而言,学习裘派的则大有人在。然而,作为裘派创始人裘盛戎的入室弟子吴钰璋,不仅学裘并还拜花脸名家袁世海为师,更是祟尚有“十全大净”美称的金少山。他师承金、裘、袁三派引起了我的浓郁兴趣,近日在京城对他进行了采访。
坐在我面前的吴钰璋,虎头虎脑膀大腰圆,性格豪爽嗓音宏亮--典型的花脸形象。他今年整60岁,是中国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30年前在现代京剧电影《平原作战》中饰演李胜。他是怎样师承金、裘、袁三派的呢?
他告诉我:早就与金少山有缘。原来,他父亲吴松岩就是金少山的大弟子。他5岁时就由乃父为之开蒙学唱金派的《探阴山》。金少山听后赞扬他:“是块花脸的好材料!”他195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专工花脸,1958年毕业汇报演出《铡美案》片断,得到梅兰芳、萧长华等大师的好评。梅兰芳在《人民日报》发表观后感,其中写道:“吴钰璋的包拯唱念做工都达到了沉着、稳重的程度,具备了铜锤花脸的条件。”
他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四团。1959年参加了京剧电影《杨门女将》的拍摄,成功地扮演了以架子花脸应工的焦廷贵。电影公映后,他的表演颇受好评。由于他一直仰慕裘派,而其父又与裘盛戎非常要好,因而于1961年与孟俊泉一起拜裘盛戎为师,深得裘派真传,学习了《铡美案》、《姚期》、《连环套》等戏。并与裘师关系一直相当密切。裘师因病临危住院时,有一次曾与他聊了三个小时,一再表示还想重返舞台。裘师去世后,是他与夏韵龙、姬少戎、于鸣奎三位师哥共同把裘师的遗体从二楼推到了太平间……
就在吴钰璋成为裘门弟子的翌年--1962年,袁世海也很满意他的表演,特主动设法把他从四团调入自己所在的一团,亲自教他《九江口》《牛皋招亲》《李逵探母》《野猪林》等许多袁派剧目。袁世海在现代京剧《红灯记》是鸠山A角,他则是B角。直到198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拜袁世海为师。
那么,他为什么要师承三派呢?
他首先强调:京剧艺术决不能有门户之见,也不应固守某一流派,只要适合自己、有利于表现剧中人物,就都要学。他认为:金少山是以唱工为主的铜锤花脸和以做工为主的架子花脸"两门抱",是空前绝后的花脸全才;裘盛戎注重鼻腔与胸腔的共鸣,唱腔优美动听韵味醇厚,是铜锤兼架子;袁世海念白刚劲爽朗、做派真实生动,是架子花脸铜锤唱。他还很祟尚郝寿臣和侯喜瑞两位花脸大师。他就是要取金、郝、侯、裘、袁各派之长,融会贯通化为己有。他说:凡流派的创始者,都是所谓的“离经叛道”。原先的《甘露寺》中的乔玄纯属配角,而马连良却能把他演成了主角,一段“劝千岁”已是脍炙人口,这就是创新。京剧大师们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而获得成功。
他还深有感触地指出:花脸的演唱和表演必须要雄浑粗犷,决不能抹杀这个特点。倘若只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名家的演唱录音,这是“克隆”流派,违背了艺术规律。
正因为如此,吴钰璋的戏路极广,文武昆乱不挡,不拘泥于哪一流派,而完全是博采众长从自身条件和剧情人物出发。他还演了新编传统戏《狄龙案》、《强项令》、《初出茅庐》、《尉迟恭辞婚》等,这些人物的脸谱都是他自行设计的。
流派要“流”,京剧才能发展。他师承三派的目的就是锐意创新。毫无疑问,花脸中的裘派确实精彩,但决不应该形成“十净九裘”,甚至“无净不裘”的局面。吴钰璋用他的实战,既学习、继承金、裘、袁三派,并执著地走自己的路,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他的这种观点与做法应当在京剧界不断发扬光大。其实,广大戏迷也正在这样企盼着……
2000.3
(选自 吕铭康著《缘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吕铭康: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主持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Email: lvmk@qingdaonews.com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