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一派繁荣的京城演出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演出虽然停了,但各艺术院团创作的步伐却没有停,他们正在用这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加紧创作,苦练内功,以期在“非典”过后的时候,厚积薄发,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中国京剧院正是如此。
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电话那端的吴院长充满信心,他说,中国京剧院要将今年的市场欠收年变为创作丰收年。目前,他们已经有六七台剧目进入了不同的创作阶段,他们要利用这段时间攒一批剧目,待“非典”一过,就推出一个新剧目演出季。
在吴院长的“一揽子”计划中,《张协状元》是最成熟的一个。该剧原计划在“五一”期间公演,早在四月底之前就已经进行了连排、彩排,只是突发的意外让演出计划搁浅。该剧因保留了中国戏曲最原始的状态,而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全剧只有五个演员,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而他们却演出了十几个不同身份的人物,连桌椅板凳都是靠演员的表演代替的,着实让人们见识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精湛与博大。剧中还不乏幽默,全然没有老古董的陈旧气,有著名导演林兆华担任该剧的总导演,又有江其、李海燕等梨园实力新生代的担纲,应该是一出有看头的好戏。
新编历史剧《泸水彝山》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该剧所有的案头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主创人员分成了若干个小分队,学唱、对本、写人物小传,只待条件许可就下地排练。《泸水彝山》根据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改编,该剧原为中国京剧院著名导演高牧坤为河南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在八十年代所创作,全剧散发的民族团结、以和为贵、以德安邦的人文情怀,在今天依然光彩不减。此次改编成京剧由高牧坤亲自导演,并聘请了音乐续正泰、舞美苗培如、灯光沙晓岚等加盟创作,力求从服装、舞蹈、音乐等方面更加突出彝族特色,给人以全新的视听感受。有意思的是,该剧准备了两组演员,一组以张建国为团长的三团为主,另一组则来自上海、黑龙江、北京。一出新戏,自己还没演,怎么先教给“外人”呢?吴院长表示,一出戏只有流传开了,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价值,才能成为叫得响的好戏。我们会在适当的时候放弃版权,与全国的京剧同仁资源共享。
“非典”闹得最严重的时候,吴院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完成了一个心愿(与孔远合作)——写就了京剧版的《中国公主图兰朵》。早在八十年代,四川作家魏明伦也曾创作过该题材,并由北京京剧院演出。吴院长说,他这一版“图兰朵”是新的。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尊重人们公认的故事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今天社会的变化、人们的追求,对细节进行了新的创作。他说:“我希望一个早已被世界认同是混血儿的中国公主,在今天能用最典型的中国戏剧的样式———京剧,诠释出最接近她本色的形态。今天的世界什么也不缺,最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理解。”所以,写情在该剧中占了很重要的比重。目前,该剧本已送文化部审定。如果能够通过,将调集全国业内精英于8月投入排练。
在吴院长的计划中,还有小花脸唱主角的《贬官记》,张火丁领衔的程派代表作《春闺梦》,以及一台取材于抗“非典”时期真人真事的感人事迹创作的特别节目。吴院长说,突来的意外,反而使忙碌而略显浮躁的文艺界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多做一些积累,待“非典”过后,百业待兴的时候,以我们加倍的努力,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记者
贾薇)
(摘自 《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