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乌盆记》里主人公刘世昌冤魂,在向张别古老人叙说自己家世时,唱中有“家住南阳城关外,离城十里太平街;刘世昌祖居有数代,务农为本颇有资财;奉母命到京做买卖,贩卖绸缎倒也生财……”的词。在我的记忆里,过去唱这出的演员都这么唱。不知怎的,“文革”后再听这出,演员都把其中的“务农为本"唱成"商农为本”。我也曾把愚见提供唱的人,但是有人说“前人就是唱商农为本”;还有人说“不是商农为本”,是“桑农为本”。总而言之,没有认为应该唱“务农”的!
为此,我不断思索。从唱词的前后语气来说,还是以“务农”合适。因为是“务农”,才“颇有资财”,才奉命“做买卖”,才“贩卖绸缎”。这才“倒也生财”。这些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已经“商农”了,就不可能还有“奉命”之说;也就谈不上“倒也生财”了。再则,宋朝那时候,好象还没有“农工商联合体”。至于“桑农”,似乎从古至今生活里没有这种提法。桑是种桑树,为了养蚕。这是属于农活里边的。再者,这出戏不同于《桑园会》,跟“桑”没关系。剧作者不必管刘世昌家是否养蚕!
许多老戏里,常有“务农为本”之说:《法门寺》里,郿坞县知县赵廉解押人犯途中,感叹为官不易,这段唱里也有“劝世人休为官务农为本”的词;《贺后骂殿》里,继任皇帝赵光义劝贺后的唱中,也有“老皇嫂说什么务农耕种”的词。这是因为早年论人的身世,以士、农、工、商来区分。新中国建立前后,填写简历表,也是以“务农”、“经商”、“工人”、“儒家”来标示从业的不同。有象刘世昌家一样既务农又经商的,则视其从哪项收入为住,取其一。从无填成“商农”、“桑农”的。如果“商农”、“桑农”可以取代务农,赵廉、赵光义二位的唱词,是否也应该唱成“劝世人休为官商农(或桑农)为本”、“老皇嫂说什么商农(或桑农)活命”了。
谨陈愚见,就教方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