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期的《中国京剧》杂志我着重拜读了《一位青年戏迷看"京剧走向青年"》、《新编京剧在哪里》和《也(再)谈"晚会京剧"》等文章,深有感触,颇有回味。京剧为何始终走不出这个低谷?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的原委,在此我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 传统剧目日渐萎缩
京剧艺术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的时间了,其传统的剧目就有300余出,更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可如今的京剧舞台上能见得着只有百十来出,经常上舞台于观众们见面的也只是四、五十出那些熟了不能再熟剧目,原因何在?究其根本就是现在的京剧演员看中的只是名和利,象"什么金奖"、"什么协会某理事(会员)"、"什么著名XX演员"云云,而不是一心放在追求艺术上的进步和戏路上的拓宽。例如《四郎探母》是一出京剧的经典剧目,久演不衰;现在全国各地的京剧团体也都时常上演这出戏,说句不夸张的话,我现在已经能够倒唱这出戏了。回过头来想一想,内容与《四郎探母》相似的《雁门关》今在何处?为何不见于舞台呢?还有演员们是梅派的就时常演出《凤还巢》、《霸王别姬》;尚派始终走不出《失子惊疯》、《出塞》这个圈;程派就是割舍不了她的《锁麟囊》、《六月雪》;荀派则是唱不腻的"叫张生";总而一句话,现在的青年专业演员"肚里"的戏实在少得可怜。如今的票房中有一些票友,还经常演唱《安居平五路》、《哭刘表》、《祭泸江》、《焚绵山》、《相思寨》等戏;最近,北京有一民办京剧团体,在北京演出了绝响舞台的《大劈棺》,而且主角演员还踩了跷,不知专业的演员看了之后有何感想?你不觉得惭愧吗?你会的那几出戏依然被票友们唱的滚瓜烂熟了,你还经常的献演于剧场内,会吸引老观众吗?能留住青年人吗?上海京剧院曾举办了一场"抢救失传剧目(之一)"的演出,凡响很不错,新老观众都觉得京剧院开始"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了,今后还会好戏连台。可是半年已过,这"抢救失传剧目(之二)"又在哪里?好的举措、好的开端,就是没有好的实施下去,实在地让人惋惜。"振兴京剧,振兴京剧"就是要挖掘更好的传统剧目,使频临失传的剧目再放光芒,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新编剧目,那就不是在"振兴京剧",而是在"改造京剧"。
二 新编剧目铺天盖地
京剧要发展,必然脱离不了新编剧目的创演,但如今的新编京剧已如洪水般的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某些新编京剧的创作组一味的追求新思路、新风格、新玩意,以此来吸引观众,完全脱离了京剧这一框架,最终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吸引新观众,就连那些老观众也没有留住;更有一些评奖的活动,明目要求参赛的剧目必须要新编剧目,这样一来全国京剧团体把"振兴京剧"的心思一股脑儿地扑在了创编新剧目上,为的就是能得奖;演员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编新剧目中去,期待着一举成名。为了能从得奖中提高创作组和演员的知名度,则是到处参赛,现在的一些新编京剧已被观众们戏称为"得奖专业户";评奖过后,新编剧目随着它的使命完成而寿终正寝,当日花费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排演经费也付至东流;更糟糕地是排演新剧目的演员回过头来唱传统戏,怎么唱也离不开他那新腔的"怪调"。新编京剧的最大问题就是唱腔,新编出来的唱腔有的象山歌,有的象"京韵大鼓"和"评剧",说白了就是不象京剧。而且许多新编京剧受其样板戏的影响,乐队实行的是"中西合并",更有些的西洋乐器的声音已经盖过了京胡,从而导致演出之后,批评声连绵不断。总而言之新编京剧是要有的,就看怎么去创作了?北京京剧院的《宰相刘罗锅》就是一个很好的新编剧目,他既保持了京剧的传统性,又能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市场,属于近几年来创编京剧成功的典型。
三 大肆宣捧"科里红"
综观现在的京剧报刊和杂志,总有些人喜欢写文章大肆喧夸目前正在戏校学习的学员,虽然这样做有一点的好处,但是副面影响较大,而且文章的内容让人感到完全是在"捧角",吹得是天花乱坠,值得我们的深思。例如曾经介绍过一个北京戏校入校刚一年的小武旦,说她表演的《扈家庄》颇有宋(德珠)派的风范,具有刚劲、利索、飘逸、潇洒,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拿着打仗当玩耍、傲气、不可一世的一丈青。众所周知,《扈家庄》是著名京剧武旦表演艺术家宋德珠先生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总结出来的宋派传世代表作。不敢想象一个入校刚一年的小学员是怎样来塑造这个让京剧大师花了毕生的心血创造的人物?不过是在外型上刻意的模仿吧了,换句话说就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演,本人是决不可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诸如这种文章是大有所在,经常看得见。从中我们还可以想到近几年来一些戏校为了较劲,陆续推出了一些"小角";当年号称"七麟童"的穆宇、"旋子王"魏学雷、"小厉慧良"王玺龙,还有王旭东等等,他们今又在何方?敢问校长们,他们中有哪一个将来一定能成为京剧名家甚至成为一代宗师,恐怕你们也不敢保证,也不得而知。我们广大戏迷希望戏校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京剧的接班人,并不需要京剧的"科里红",因为他们的艺术生涯很短,其中的弊病我不说校长们也应该清楚。戏校的同学们应该好好学戏,打牢基础,做京剧的优秀接班人,不图一时,放眼一世。
四 京剧流派的畸形发展
当今京剧的流派呈现出"十旦九张"、"十生九杨"、"十净九裘"之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流派兴旺的表现,我则认为这是京剧逐步走向灭亡的最大"病根"。京剧艺术渊源流长,流派众多, 说到流派的发展,不得不提一下京剧"男旦"艺术的前景,京剧"男旦"艺术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在培养京剧艺术接班人的各所戏校也不曾看到一个"男旦"学员,如果说是现今政策的不允许,只要求"男演男、女演女"的话,为什么还要培养为数不少的"坤生"、"坤净"?京剧"男旦"艺术与京剧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男旦"艺术则是京剧艺术殿堂里一颗闪耀的明珠。"梅兰芳艺术体系"还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这就充分说明京剧"男旦"艺术在京剧的发展中是功不可磨的,失传"男旦"艺术也将成为京剧发展的一大损失,着实地让人痛心。我们应该呼吁各界人士,从现在起注重京剧的"男旦"艺术吧! 京剧能走出低谷吗?怎样走向观众和青年呢?这是值得大家反思的问题!我想只有优秀的京剧剧目、优秀的演员才会有号召力,才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使更多的青年朋友们走进京剧这一高雅的艺术殿堂。京剧的兴旺在明天,京剧的衰亡也在明天,就看怎么走?
本贴由德泉少主于2001年2月07日12:46:26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京剧不可能再辉煌了,我说的辉煌是象以前那样
作者:江客谆子
其实就算京剧能辉煌?它能辉煌到什么程度上去?我想在坛子上的大多数朋友不会都是把辉煌京剧艺术为己任吧!那样被别人看来好爱国啊!我不是把辉煌京剧艺术当做自己的工作!但同样我很爱国!再者说京剧作为一个名字很"大"的名词出现在那些要喜欢京剧艺术的年轻[朋友那里,我想他们听还没听京剧呢,就被这个大帽子个吓退了!我并不是反对高尚,只不过我是看不惯动不动就把什么,什么 的放在桌面上谈!在解放前很少有人把京剧当作艺术来谈,可是还不是产生了很多的名家?可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好的政治环境下却需要大喊特喊高尚,道德,爱国,来维持现在的京剧!这岂不会把那些早已作古的老先生么活活气出棺才来和我们拼命么? 德泉兄说:"使更多的青年朋友走进京剧这一高雅艺术殿堂" 我有些不解!不知道什么是"更多的青年"?什么是个多?什么是个少?我想,现在喜欢京剧的年轻朋友已经不少了!至少是和我们后面的那一辈人比!要想要象当年那样每个人都会唱个:劝千岁,也不现实!不过这么说有点悲观,还是应该在坟头上放个花环的!我想现在正要为京剧艺术做点贡献的朋友的根本任务是把京剧留住,不至于以后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国人找那些洋人去把京剧娶回家。可能这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一种做法! 但这种无功不也是一种新型的长远有功么?对不对? 我不敢想象京剧的未来,其实也没有这个心思,但我引用钮镖 的一话来给自己一些安慰其实这些安慰就象是大烟一样过了时辰就不打劲了-----中国不亡京剧不亡!德泉你同意我的观点么? 其实我只是借你的贴子说了一些自己的感受罢了,而不是什么先知先觉的话语!对不对?呵呵^^^^^^^^
本贴由江客谆子于2001年2月07日19:37:47在脉搏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