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演出是什么?您看过小剧场演出吗?河北省会的小剧场又有哪些?现状如何?当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小剧场办得渐有声色,甚至红红火火时,河北省会的观众对于这种演出形式却大都只有耳闻,作为省会城市,对于市民的周末文化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带着以上种种疑问,我们扣响了省会小剧场的大门。

让相声剧场走下去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对于这句开场白,您一定感到既熟悉又亲切。中国观众,尤其是北方观众对于相声的感情十分深厚,但这门传统艺术能走到今天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在走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后,人们欣喜地看到相声又有了新的起色,尤其是郭德纲的出现更给无数从事和喜爱相声的人们带了莫大的希望。如今京、津地区的相声茶楼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而省会石家庄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相声俱乐部,每周的演出虽还有需要改进之处,但这个开始让人感到兴奋。
相声最大的功能就是放松心情让听者开怀一乐,但是河北钻石相声俱乐部的成立却饱含了发起人李增满的一段心酸故事,他也是河北现在为数不多的从事相声专业的演员之一。“大概是今年3月中旬,河北某家媒体报道说,河北的相声已经陷入绝境,从事相声事业的专业演员后继无人。看到这些话,作为一个正式磕过头拜过师的相声人,我感到心里不是个滋味,相声的鼎盛时期是已经过了,但现在不也复苏了,也在回归小剧场吗?北京、天津的演出挺火呀,怎么河北就这么惨,我就是要证明河北的相声没有死,也不能死。”李增满就是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和一个相声人的责任感开始马不停蹄地筹备起省会首个有常规演出的相声俱乐部。
李增满介绍说,省会的观众和相声其实素有渊源,上世纪50年代初期,石家庄是正太铁路的交汇地,大车店比较多,大石桥附近商贾云集十分繁华,有一位叫刘聘臣人称刘八爷的北京人就在东花园附近(现在东购附近)说相声,当时观众很捧场,刘八爷就把家安在了省会,也把相声带了过来。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相声一直挺火,那时的李增满还是小伙子,一年到头,城市、农村、厂矿演出能有近二百场,可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文艺形式日渐多样花,文艺市场也在探索如何改革,加上种种原因相声开始走向低谷。
“好在老祖宗留下的这门艺术是经得起时间的锤炼的,经过前些年的坎坷,相声还是活下来了,今天又开始回归小剧场,相声又打开门迎接观众了。”李增满说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剧场,它们的魅力是不可抵挡的,小剧场的门槛低,表演形式活泼多样,便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每一个表情,观众都能看清楚,演员和观众就像在拉家常一样。相声特别适合这种演出形式,而观众也能少花钱很好地放松心情,小剧场应该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
如今,李增满的相声俱乐部成立至今,每个周六演出,已经有15场了,在这个热爱相声事业的队伍里,有专业的演员,有业余的爱好者,年龄最大的已近古稀,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现在他们刚刚搬到青少年宫,虽然门票钱还不能赢利,但是为了这份事业他们要打拼下去。采访结束时李增满说:“我们不能让河北的相声在我们这丢了,即使有一天我们的收入不能支撑每周的演出,但这个相声俱乐部也要一直走下去,如果有年轻人爱好这门艺术,我可以免费教他们,不为图个名,就为自己的这份心。”

京剧茶苑面临改造

在省会位于河北省京剧院内的京剧茶苑,有着200多个古色古香的茶座,是个不折不扣的特色小剧场。
今年年初以来,京剧茶苑每到周末便有“周末剧场”的演出,来自省京剧院的艺术家们会定期给省会的戏迷票友们带来精彩表演,遗憾的是,“周末剧场”自今年5月1日以来停了。河北京剧院的一位负责人王迎庆解释说“周末剧场”停办的原因主要还是经营不太好,一是剧目不够丰富,省京剧院著名花脸长春生在这期间被调走,很多戏就拍不了;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好多想看戏的老百姓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
但是就在这个周末剧场停了之后,老百姓反映还是很强烈的,好不容易培养起一小部分观众群了,现在又要流失,对于观众、演员和经营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王迎庆表示,目前大家都在想办法,停办只是暂时的,今年8、9月份开始,将对京剧茶苑的茶座进行改建,由原来的200多座位扩建到500多,希望增加座位之后,能把票价制定的再低些,好吸引更多戏迷观众来看。河北省京剧院也将在排练剧目上和宣传上加大投入,总之这个园子办起来不容易,戏迷的眼睛都看着呢,只要有机会就不能放弃。

话剧离我们有多远?

关于话剧我们并不陌生,近邻北京的各个小剧场的话剧演出经常通过各种媒介传递到我们身边,但真正去过小剧场的人又有几许,小剧场话剧演出在我省特别是省会有没有市场?记者采访了河北省话剧院副院长黄平安,作为话剧业内人士,黄平安一直有心引进几出优秀的小剧场话剧到省会,希望能够为清冷的话剧市场出一份力。
什么是小剧场话剧?黄平安告诉记者这个概念最初来自国外,在百老汇,剧场都是500座以上的大剧场,有些才华横溢的人手里有好剧本,但没有地方上演,于是就找个小地方,像工厂废弃楼之类的进行实验演出,不为赢利,后来小剧场就慢慢变成固定的剧场,主要为实验话剧的演出服务。现在纽约有座位在80到100个之间的小剧场很多,每天晚上都有演出的剧院有上百个。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把现代派戏剧引入的是高行健与林兆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剧坛经历着中外戏剧文化的撞击,这是继“五四”时期的开放时代之后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文化活跃期,小剧场戏剧成为整个戏剧革新浪潮的先锋。高林二人都是北京人艺的,很有现代思想,但当时的人艺比较保守,对现代戏剧不是很感冒,还好他们有一个废弃的排练厅,可供做戏剧实验,慢慢地也有观众来看。高林二人于1982年在人艺剧院演出《绝对信号》,作为小剧场戏剧的浪潮,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反响。 之后,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人,像牟森,一直在做先锋实验话剧,和牟森并称为“双M”的孟京辉做了十几年小剧场的先锋话剧之后,小剧场话剧在北京做起来了,孟京辉的形式感和娱乐性与这个时代很贴切。在北京,也拥有像中戏的“黑匣子”、北兵马司剧场、东方先锋剧场等一些著名的小剧场演出舞台。这些舞台大多有100到200个座位,舞台面积在40、50平方米左右。这些小剧场演出的共同特点是:演员少、空间小、容量小、规模小、投资少。
黄平安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石家庄上演过小剧场话剧《情人》,从上海到全国巡演的剧目,当时很火,但这种火偏离了戏剧本身,因为这出戏打着“无上装演出”的旗号,在那个年代,越是禁忌的东西越吸引人。现在应该把小剧场话剧当成一种文化去做,但首先是商业操作,在北京,小剧场话剧的商业操作已经成熟,小剧场话剧成本低,靠门票就能收回,所有的演出都是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在网络上售票,既造了声势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常态的演出氛围,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黄平安总结说小剧场中,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更加密切,打破了其他舞台演出的镜框式的格局。但从本质上说,小剧场与大剧场话剧没有区别,不管先锋也好,传统也罢,戏好,观众就有兴趣。北京现在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小剧场话剧,石家庄什么时候也能让观众欣赏到常态的演出?黄平安说这一定会变成现实,因为石家庄与北京的文化消费有着几年的差距,几年之后,石家庄也会达到北京现在的水平。河北省话剧院的排练厅符合小剧场规模,石家庄还有这么多高校,有场地有潜在人群,小剧场话剧会有市场前景。

编后:这个盛夏我们扣响了省会小剧场的大门,一圈走下来心里的感受很复杂,小剧场的演出应该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可以看到省会的小剧场们都在经历一个很艰难的时期,虽然我们不知道它能否枝繁叶茂起来,但我们希望它起码应该生存下来,它的意义绝不是一场演出那么简单,在观众心中它应该是个安静而祥和的地方,没有豪华演出的高处不胜寒,却有胜似家里的温暖,让都市里的人们,经过了一周的喧嚣和疲累后,在不太大的剧场里,暧昧、慵懒而惬意地度过一个周末的午后。我们期盼着省会小剧场的春天早日到来。(记者/许岩/侯艳宁)

(摘自 《燕赵都市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