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出人和出戏一直被视作戏曲发展的最佳鉴证,而流派又是这 二者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形式。虽然也有人对是否只有出流派才能推动京剧的 发展产生过质疑,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流派的产生确实极大丰富了京剧的 艺术性和观赏性。不过,能否出流派又是一个极为繁复的系统工程,此前, 本版曾在“十万个为什么”栏目中探讨过流派产生的问题,其中不少专家都 提到了李维康和于魁智两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对此,两位一向谦逊的演员也 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且听他们和专家的肺腑之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在敏讲述了历史上流派产生的原因:

(一)一个剧种或一个行当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被观众所认可, 同时在艺术上有了相对完整的规范。

(二)在艺术发展中,慢慢形成市场经济与戏曲艺术的发展密切相联 的态势。演员要生存,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要聚拢观众,就必须有不同于他 人的绝活。

(三)主演挑班制的出现。在京剧的发展中,挑班制(或明星制)的 出现历来有争论,它有积极的、适应戏曲发展的一面,这种制度决定了角儿 要负担全团的经济收入,这势必加重了他的责任感,促使其更强调个性、更 容易出彩;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影响创作的整体性 等等。

(四)创作集体的出现,即主角有了自己的乐队和自己的化妆师、导 演、评论家以及长期合作的剧作家。

据黄在敏介绍,流派首先讲究的是艺术个性和风格。所谓个性,是艺 术家有意无意表现出与前人的不同;风格则是对个性的自觉;风格的群体化 才最终形成流派;而流派又必须被内行所承认,必须有追随者和追星族。以 四大名旦为例,他们演出的剧目大都不同,即使剧目相同,也各有侧重。

一个演员在竞争和发展个性时,应掌握一个剧种或行当的审美发展规 律。京剧这些年无非是在气势和韵味的两极螺旋中发展的,一旦有哪一个演 员能开一代风气之先便有可能形成趋势,进而形成流派。但在当今这种条件 下,不能说不可以产生新流派,但要比近现代困难得多:首先,演出体制没 有完全推向市场,这就使得演员开掘个性方面的能动性没有完全被调动。其 次,演员缺乏演出实践不利于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再次,目前人们欣赏 的多为过眼烟云般的文化快餐,观众很难对某一种风格和个性形成稳定的审 美心理。最后,现在的院团体制很难形成围绕某个人的剧目生产体制,也不 易形成创作集体,个性的群体化也就十分艰难。

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排除在当今条件下产生流派的可能。目前, 我们已经有一批具备自己个性的演员,比如李维康、于魁智等等,他们的素 质都是十分优秀的。此外,院团体制的改革也在加快,一些地方院团已开始 推行主角负责制。同时,大家慢慢意识到快餐文化只能是过渡阶段的一个消 遣,但这几方面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艰苦的阶段,因此要想在短期内出现新 流派,应是十分困难的。

■于魁智:我更看重完善自我的过程,而非产生流派的结果出流派对 我个人而言,时机和条件都不成熟。这源于两方面,一是自己的功力,二是 观众的认可,我在这两点上都没有达到出流派应有的那种高度。虽然出流派 对于自己的表演是一种最高形式的认可,但我仍然认为完善自我的过程比产 生流派的结果对自己来说更为重要。我更看重不断给自己施压,在一遍又一 遍推翻自己的过程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创作过程。此外,过去的那种明星挑班 制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体制上的可能,现在的院团体制对此则不是有利。■北京青年报罗劲松

■李维康:我从未有此想法,还是顺其自然吧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自 成一派。因为流派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有代表剧目, 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需要有一套可上升到理论的表演思想。就演员个人而 言,要有不同于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表演体系要经得起分析与推 敲,同时还要不断有新剧目涌现。我自己的现状尚达不到这一点,这么多年 来,我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因此,也没有系统的想法,但我想一切应 顺其自然。■北京青年报实习记者郭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