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美少不了服化的点缀,但眼下,具有专业素养的戏曲舞美技师却成了戏曲生态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以至于传承多年的舞台规制很多被遗忘,甚至延续着错误的传承。近日,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中国戏曲传统化妆、服装技术人才培训”结业展示,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行,一个个出自学员之手的人物造型已初现成效。
思考
戏曲院校培养设计人才只为新剧目服务?
北戏舞美系前主任黄元培参与了此次培训的课程设置,据他介绍:“根据我们的调研,全国各个剧院团的扮戏人员大都青黄不接,专业舞美技师人才匮乏甚至已成为多年顽疾。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太少了,现在的舞美技师大都是从演员改行的,虽然懂戏,知道什么行当什么扮相,但他们的技术都是靠跟着师傅学,不系统,技术也不规范。”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同样表示:“后台人员缺乏已经成了戏曲舞台非常严重的问题,戏曲曾经有 宁穿破、不穿错 的说法,过去很多服装、化妆、道具这样的小细节都有着特定的含义,虽然现在对于这样的舞台细节,大部分观众看不出来也关照不到,但舞台规制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知识体系崩溃了。现在甚至连 大衣箱 、 二衣箱 都没人知道了。这同现在每一出新戏就会做一套服装,以至于传统规制都丢失了不无关系。我们现在戏曲院校中的服装专业其实培养的是设计人才,更多的似乎是为新剧目服务,很多学生完全不知道传统衣箱的规范,只懂设计,而不能管理衣箱。如果想解决,只能从戏曲教学大的体系中重新完善专业设置。”
声音
“舞台塑造人物更仰赖容妆师的巧手”
“北戏”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之上向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了“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开办了此次为期两个月的人才培训班。
此次培训班学员共24人,从全国近140名报名者中遴选而出。培训内容包括集中授课、实习实训及结业考试等,并先后开展了专家讲座、学员观摩等活动。课程涵盖了传统戏曲化妆、梳妆,戏曲现代戏人物造型,传统戏服装扮戏技法,传统戏服装管理、盔箱管理,以及电脑制图软件应用等11门。邀请龚和德、艾淑云、彭丁煌等专家和北戏的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担任此次教学督导的黄元培说:“此次我们的授课教师都是有着三四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师,他们都受过专业训练,扮戏手法规矩且规范。要知道京剧艺术是戏曲中最规范的,而此次我们的老师大都是从事京剧的。来自西安小梅花团的学员临走时说, 原来之前我们扮戏的手法都不对,经过学习后才知道怎样才是规范的。 ”
来自台湾凤鸣国剧团的王盈祺称此次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在舞台上塑造人物,除了用四工五法去演,更仰赖容妆师的一双巧手。“戏曲容妆除了 美 之外,更要为人物服务。我从小在台湾戏曲学院坐科,工武旦,对于容妆是看着剧团老师与师姐们怎么化,通过演出积累经验,在整个台湾的戏曲教育中都未曾有过与容妆相关的课程。”
观察
有表演经历的舞台技工更具优势
此次的学员中,很多都来自基层地方院团,除了来自成都京剧研究院、云南花灯剧院的,甚至还有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对于偏远地区,甚至稀有剧种,此次学习的意义更为沉重。虽然京剧与地方戏在某些地方会有不同,但京剧的规范还是让他们获益颇多。
学员罗映称:“我们这些地方的从业人员一直有想学而不知到何处去学的困扰,如何将在这里学到的用到我们自己的剧种中,恐怕是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学员中的很多人都曾有过学戏经历,这样的背景在傅谨看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实我们一直在建议,在表演上没有太大提升空间的演员,可以转行舞美甚至乐队,如果从事舞美技工的这些人在中专阶段学过表演,甚至经历过大舞台的历练,他们就会清楚地知道如何让演员在扮戏后更舒服,比如头勒到什么程度不会在大幅度的表演中掭了。历史上也是这样,很多管理衣箱和盔头的人都是学戏出身,事实证明演员转换角色会更有优势。而且这个工种不是完全靠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的,需要跟院团在后台学习。另一方面,这个行当的老师也非常稀缺,目前的现状是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大都在中专层面。”(记者 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