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的名字我想只要是知道京剧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的,这位老先生是京剧界里有数的几位几乎能成为京剧代名词的大人物。2月28日,是马先生的生日,我想写写这位"老生泰斗"的艺术与生活还是别有一番意义的。
■艰苦好学,勤俭持家
■是他发现了张君秋
马崇仁(马连良之长子,北京京剧院退休演员):80高龄的马崇仁谈起父亲经常用马连良先生这个词。他形容父亲的一生是艰苦好学,勤俭持家。
我父亲的马派是后来他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其实,他在科班学的是武小生,头一出戏是《石秀探庄》。后来,老先生们发现他唱老生合适,于是就改唱老生了。他原本是学谭派的武老生。1922年,他与荀慧生第一次赴上海,给荀挎刀,打着的旗号就是谭派老生。1924年,他与荀二赴上海,这次他与荀挂双头牌,还是打着谭派。马先生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自己头一次挑班唱戏,就是唱的谭派戏--《定军山》。当时,在庆乐剧院(大栅栏)演出,几乎北京所有的唱老生的演员都去了,一下子就打响了。父亲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的一派,就是因为他艰苦好学。他在富连成坐科时就爱看戏,自己本行的、外行的都看。余叔岩晚期演出时,马先生总去看戏,为了看戏经常不吃饭,拿着一个馒头就走了。白天先混进去,晚上好看戏。而且他不分剧种地学习,甚至把有些戏直接移植过来。比如,《春秋笔》就是他跟梆子演员学的。为了练一个转身的身段,父亲放两把椅子,自己站在中间练。所以,每当演这出戏时,这个身段都能要下好来。
父亲很能吃苦,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他去上海演出,一连唱了4个月零8天,唱得腰病也犯了。到最后,都唱得拉虫子了。《打渔杀家》一唱完,到后台一脱裤子,虫子顺着腿哧溜就下来了。
父亲还是个勤俭的人。在科班的时候,就知道往家拿钱,从不浪费一分钱。那时,他把科班的点心钱攒着,到了一个银元,就拴在裤腰带上。他的背心、衬衫甚至袜子破了,他就让人给补补接着穿。
与父亲合作最多的旦角演员是张君秋。我父亲当时发现张君秋之后,就带他去上海演出,让张与自己挂双头牌来捧他。那时,张君秋才17岁,由此一炮而红。
那时,父亲的戏班叫扶风社。为了让扶风社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他就在1936年参与策划、修建、设计了一座剧院,就是现在的首都电影院,当时叫新新大剧院。父亲是那里的大股东,至今首都电影院的门脸儿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似乎没说过京剧以外的话
■艺术上讲究“一棵菜”
张学津(马连良的得意门生、北京京剧院著名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之子):张学津对马连良的称呼是"马爷爷"。
马先生给我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时刻在为艺术思考。他对京剧服装的改革最有突破,最有风格。过去剧服的颜色多用上古色,也就是红、黄、蓝、白、黑几种颜色。而马先生用了墨绿、驼色、浅豆沙等颜色。我记得有一次,马先生在家抽烟,看到烟盒上的红色十分特别,与我们平时见到的红色不一样,那好像是黑猫牌的。后来,他就比着它的颜色做了一件戏装,还在它上面绣了墨竹,在《淮河营》里就穿上了,十分好看。
他常对我们说要"闲来制,忙来用",平时注意积累,到时候就能用上了。他一生都在观察、吸收各方面的东西。当时,还没有一个京剧演员用做西服的料子做剧服,马连良先生就用毛凡尔丁做了一件,在《四进士》中穿上了。马连良先生在台上戴的帽子是黑丝绒的,这在当时是没有的。现在想来是黑丝绒吸光,在台上显得特别黑。他这些举动,在当时都颇遭非议,均不能被接受。可现在,仅拿黑丝绒帽子来讲,全国京剧界恐怕没有一顶帽子不是用黑丝绒做的。
我是1962年正式拜的马先生为师。从此以后,我就长在马爷爷家了,他干什么我都跟着。我那时是上午排戏,中午1点就到师傅家了。他睡觉我给他捶腿,我那出《淮河营》就是在他睡觉时候给他捶腿学来的。
马先生平时不太爱说话,我在马爷爷家呆一天,他也不一定说几句话。
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就没说过离开戏的话,即使是聊天,他说的也是哪年哪年谁谁在台上出了什么事,演的怎么样什么的。他对徒弟要求十分严格,也格外细心。有一次,我正在团里排戏,有我的电话。我接过来一问是谁,对方说:"我是你爷爷。"我一听是马爷爷。原来,他是告诉我那天晚上他要演《春秋笔》,因为这出戏他已不常演,另外我也没看过,他想让我看看。
马先生在艺术上讲究一棵菜,他不怕别人啃。当时,他的扶风社中,有叶盛兰和我父亲等人,他不像有的角,怕别人在前面演得好了,影响自己。
马先生就不怕,他鼓励当时的年轻演员在台上发挥、表现自己。他觉得如果前边的演员演得好,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了,那他一出场不就如火上浇油一样吗?效果肯定好得不得了。
除了儿子、徒弟讲的故事外,关于马连良的"段子"还有很多,最逗的是二十年代,名角朱琴心邀马连良为他挂二牌,马坚决不干。最后商定两人挂并牌,但并牌也有上下之分。于是,每逢有戏,戏院便雇人专门在门口把两块写有马、朱姓名的大块水牌每隔十分钟便左右轮换一次,以示谁也不是二牌。
无论在采访中还是查阅资料,人们说起马连良和若干名人记述的马连良都是一致的: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改革家。他的一生,几乎没有想过京剧以外的事,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字:戏。(文/惠昀)(摘自《北京青年报》)
简历
马连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1901-1966),字温如,回族,北京人。幼年入富连成科班。17岁出科。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任团长。1966年,被"四人帮"迫害,含冤而死。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