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是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历来是以其美丽的风光而令世人瞩目,现在又以其雄浑的经济发展势头而更加遐迩闻名。青岛——这座年轻的城市,只有106年的历史,但她一直是人杰地灵,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仅就京剧艺术而言,与青岛也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
早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京剧在青岛就拥有广泛的观众,青岛的票友们就自发成立了一些京剧票房,排演了许多折子戏。梅尚程荀“四大名旦”、马谭杨奚“四大须生”、周信芳、金少山、裘盛戎、厉慧良等等京剧大师,到多次来青岛这个“码头”演过戏,受到了戏迷们的一致好评。而与我们青岛有着极为深刻的渊源的京剧名家就有不少。
就说“四小名旦”吧,1940年评出的是: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1947年李世芳乘飞机在青岛崂山上空失事遇难等原因,再评“四小名旦”,是由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四人当选,这又叫做"后四小名旦"。而这其中的陈永玲和许翰英都与青岛有关。
陈永玲,是著名花旦筱翠花的筱派最佳传人。1929年出生在青岛,这个小男孩自幼喜爱京剧花旦,9岁登台。1939年,他10岁就独自到北京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戏。12岁时学校解散,他就开始与李宗义、孙毓堃等名家合作。1944年,15岁的陈永玲就挑班组成“玲声社”与张春华到上海演出。在此期间,他还先后与李少春、袁世海、裘盛戎、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奚啸伯、叶盛兰多同台演出。他的老师筱翠花还打破门户之见,亲自引荐他先后拜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为师。陈永玲于1986年到香港定居,1996年移居我国台湾的台北市,现一直往返于台湾、香港、内地讲授京剧艺术。他的弟子有影视明星斯琴高娃、汪明荃和台湾的京剧名旦魏海敏。今年(2003年)春节,74岁的陈永玲回到家乡青岛,在青岛电视台举办的“回家过年”春节联欢会上,载歌载舞清唱了《贵妃醉酒》,风采不减当年。
“后四小名旦”中的许翰英,著名荀派花旦。1922年出生于现属于青岛市的山东平度,1971年病逝,年仅49岁。他从小酷爱京剧,尤其崇拜荀慧生的荀派艺术。1942年20岁时就组班在山东一带演出。当选“四小名旦”后,遂正式拜荀慧生为师。接着就到山东、上海、南京等地演出。新中国成立,许翰英于1951年加入青岛市文联京剧团,随后又加盟南京市京剧团和徐州市京剧团。他很好地继承了荀派花旦艺术,一直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现年81岁高龄的吴素秋,与我们刚才介绍的许翰英同在1922年出生,而且又同是荀派名旦。她自幼生活在北京学习京剧,拜尚小云为师,后又被荀慧生收为义女。13岁就挑班,与不少名家同台演戏。1939年,与有“十全大净”美称的金少山合作演出《霸王别姬》,而一时好评如潮。不久,她主演的新戏《孔雀东南飞》在上海一炮打响。吴素秋因结婚于1943年来到青岛定居近8年之久,而且还息影舞台。当时,青岛的戏迷们都非常关心她,都盼望她能够登台演戏。新中国建立后不久,青岛市人民政府便派人登门慰问吴素秋,当得知她阔别舞台多年根本就没有任何行头,还给她送来制作戏装的布匹。这使得她能够在1950年就立即重返舞台,后又回到了北京演戏。后来,吴素秋与著名武生姜铁麟共同组团演出。直到今天,青岛的许多老戏迷都还非常怀念她,1997年,她应邀来青岛参加《京剧名家名段》的演出活动,75岁的她粉墨登台载歌载舞演出了《红娘》片段,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前几天,我到北京登门采访她老人家时,她也表示与青岛确实很有感情。
与京剧大师张君秋合作了45年之久的今年80岁著名小生刘雪涛,他们珠联璧合创演了京剧《望江亭》而广受好评,并且还拍成了电影。他在50年代初期,就参加了青岛市文联京剧团(即后来的青岛市京剧团)。我在2001年在北京采访他,依然是对青岛一往情深。
言派老生唱腔素以吐字精巧细腻、行腔跌宕婉约、轻巧中见坚实、扑拙中现华丽,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然而在言派创始人言菊朋1942年病逝后,却长达17年没有人演出言派戏。直到1959年5月,言少朋(言菊朋的长子)、张少楼夫妇率青岛市京剧团到北京演出,本准备演马派的《群英会o借东风》和余派的《搜孤救孤》等戏,而当时担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马少波就直截了当地说:“你们不唱言派戏,就是不肖之子!”希望能够“言归正传”。于是在马连良的道路支持下,言少朋、张少楼分别排演了言派的《卧龙吊孝》和《让徐州》,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才使言派得以恢复和中兴。是年7月,是马少波带着毕英琦来青岛,让他拜言少朋为师学习言派。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正在排演新编传统京剧《杨门女将》,又是马少波提议在“探谷”一场加上采药老人这个角色,决定让毕英琦用言派来唱。之后,言少朋和张少楼又分别演出了言派的《战北原》和《文昭关》等戏。他们为振兴言派戏做出了贡献。1962年言少朋、张少楼夫妇调到上海戏校教戏,还在1964年排演现代戏《柜台》,他俩都是采用的言派唱腔。1984年冬,言少朋在他70寿辰后不久因病去世。又是马少波在言少朋的追悼会上,再次强烈呼吁中兴言派,并希望他们在上海越剧院唱小生的言一青要继承言门本派。上海市的有关领导就把言一青调入上海京剧院,从此改名为言兴朋专唱言派戏,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时至今日,我与马少波谈及此事,他还是津津乐道呢!
既然说起言派来,那就得谈谈今年60岁的言派老生任德川。他现在是青岛市京剧院的主演,是在青岛土生土长。从小受爱好京剧的父亲影响,少年时就在当时的青岛市的一个市场三路少儿业余京剧团唱老生,是个小票友。1959年进入当时的青岛市京剧团,那时正好是言派戏演得最火暴,任德川耳濡目染,很自然地对言派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并且能够近水楼台地向言少朋和张少楼两位名家学习言派艺术。他经过多年来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优秀的言派传人。中央电视台曾几次专门邀请他作为言派老生的代表,在一些重要的电视晚会上演出。近日,他为央视《空中剧院》节目演出了言派戏《让徐州》。
青岛市京剧团历来是实力比较雄厚,拥有不少京剧名家。著名梅派旦角表演艺术家张春秋,1957年加盟青岛市京剧团担任领衔主演,演出了许多梅派代表剧目。60年代后期,她主演的现代京剧《红嫂》(后改名《红云岗》)非常成功,而调到了山东省京剧团。现在已经是78岁高龄,但还经常登台演出《贵妃醉酒》。
早在1954年就加盟青岛市京剧团的花脸演员钳韵宏,是裘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的大弟子,他尤以做工见长。在改革开放这20
多年来,他为了弘扬裘派艺术而竭尽全力。他给已故著名裘派花脸方荣翔说过许多身段,拍摄的电视记录片《方荣翔的舞台艺术》就是钳韵宏的艺术指导。这些年的许多为裘盛戎拍摄的“音配像”做艺术指导。他还给著名裘派花脸李长春、孟广禄、康万生、唐元才和裘门后人裘少戎等人说过裘派戏的做工表演。钳韵宏今年75岁了,但依然是每天坚持练功。他表演的《连环套》中《盗马》一场,确实是精彩极了。
当年的青岛市京剧团曾经因言派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现在的青岛市京剧院又一次重现辉煌。近些年来,他们成功地创演了现代京剧《生死峡谷》《北斗星》和演出了脍炙人口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现代京剧,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与他们的院长的吴平的努力的分不开的。其实,吴平本人就是高派老生,他是著名高派老生李和曾的弟子。
说起在新中国成立后,从青岛出去而后来又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最突出的就是孙毓敏了。她1940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8岁时随母亲来到青岛,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她母亲年轻时酷爱京剧并且很有文化,对她产生极大的影响,以至她很小就能够登台演出《女起解》。1952年的一天,她从青岛的报纸上得知,北京艺培学校(即后来的北京戏曲学校)招生。她就冒昧地给学校去信,希望能够报考。就这样,她以自己的才艺被录取,从此就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孙毓敏喜爱荀慧生的荀派花旦艺术,在北京戏校毕业后,就有幸成为了荀慧生的弟子。可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实在不能忍受极为严重的迫害,而跳楼结束生命。不想大难不死,却摔残了脚。在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孙毓敏以惊人的毅力终于重返舞台,并荣获“梅兰芳金奖”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在,她担任了她的母校北京戏曲学校的校长(现为北京市戏曲艺术学院院长),为培育京剧幼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在她的自传体纪实文学《我这两辈子》和她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都详细地谈及此事。
新中国建立后,从青岛走出来的在京剧很有造诣的演员,以前有孙毓敏,后来又出了位在青岛土生土长的著名老旦刘桂欣。是她在26岁时,便在现代京剧电影《杜鹃山》中成功地扮演了杜妈妈,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刘桂欣1944年出生,是1961年从青岛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是66届毕业生。她在1962年就师从老旦名家李多奎,得到了这位李派老旦创始人的亲授。在李多奎病逝后,她又向王玉敏和李金泉等老旦名家问艺。刘桂欣一直对故乡青岛充满着深厚的感情。刘桂欣的嗓音高亢洪亮、气力充沛浑厚,很好地体现了李(多奎)派老旦的艺术风貌。
与刘桂欣同时在现代京剧《杜鹃山》演戏的还有一位来自青岛的老生演员,他就是在戏中扮演温其久的王忠信。他今年整60岁,也是生长在青岛。他是与刘桂欣同在1961年从青岛考入中国戏曲学校。这次在北京采访他时,他就说:“是青岛的大海孕育了我们的艺术细胞!”他深情地回顾起著名文武老生李少春对他在艺术上的帮助:给他说过“朔风吹”的唱段和温其久的眼神等。
就在刘桂欣和王忠信之后,这些年来从青岛走出来的优秀京剧演员就更是为数不少。仅引人注目的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就有五位是青岛的。
现为上海京剧院著名老生的41岁的李军,就比较典型。他父亲李铁刚就是青岛市京剧团演员,受家庭影响,他很自然地对京剧情有独钟。1978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老生,尤其喜爱杨宝森的杨派。为此,他于1985年和1988年先后拜老生名家梁庆云和马长礼为师。经过他的不断地刻苦努力,获得了“梅兰芳金奖”。他又被推荐参与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深造,现已毕业。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凤一,现在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副院长,她和她的双胞胎姐姐杨姐一(现为北京战友京剧团旦角演员),都是生在青岛长在青岛。由于她们受是京剧老生票友的父亲的影响,于1973年双双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杨凤一工刀马旦、杨姐一工武旦。在这里,她们度过了9年半的学戏生涯。杨凤一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说:“今天,我们心里处处是以自己是青岛人为荣!在这里,我要借助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说句心里话:我想念你们!”
有“小刘长瑜”美称的耿巧云,也是非常地道的青岛人。耿巧云是1973年9岁时,正在青岛济宁路小学读三年级,被当时中国戏曲学校来招生的老师相中。就这样,耿巧云走上了京剧之路。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校的领导就让她跟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学习传统戏《卖水》,正好又被刘长瑜看中,便把她留在中国京剧院做花旦演员。于是,也就成为了刘长瑜的大弟子,专心致志地学习荀派艺术。耿巧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青岛。
在当今优秀的年轻老生中,我们的戏迷朋友必定对39岁的杜鹏颇感兴趣。杜鹏是1963年出生在山东的昌乐。他从小就能够把当时流行的所有现代京剧全部唱下来。然而,他的家长却希望他学习小提琴,便把9岁时的他送到青岛上小学二年级,目的是便于业余时间学习小提琴,寄居在一个亲戚家。但杜鹏倒是一直酷爱京剧老生。就是参加学校的演出,他总是拉完提琴后,就接着唱上段京剧。后来,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进入了中国戏曲学院学戏。毕业时,被留校担任老师。后来,又以出色的技艺,参加了首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学习。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能够经常看到他登台演出呢?那是因为杜鹏现在已经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担任了表演系主任。为了培育京剧新苗,他全力以赴地扑在教学工作上。杜鹏自己是优秀的演员,深知必须要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现在他的学生,每周的周五下午在学院的剧场有一台演出,让学生们分期分批地粉墨登台,不参加演出的就在太下观摩学习。因此,这就使得学生们能够学用结合,更快地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作为杜鹏本人,也是以身作则,尽量多参加演出。为了不错过没一次演出的机会,他还把经常要行头就放在自己的汽车的后备箱里。
现年36岁的董德光是地道的青岛人,一直是在青岛的板桥坊居住。他小学毕业,就于1978年考取了中国戏曲学院。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得虎头虎脑,就想学花脸,而结果学校老师却决定让他学老生。他一直是非常认真地学习,对于老生的各个流派,大概是除奚派外,杨派、余派、谭派、言派、马派等几乎都学过。可以说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毕业后就一直留校任教,1996年30岁时就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的业务副主任。后来又在首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毕业。他33岁就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现在担任着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的副班主任。董德光的性格非常坦诚爽直,他自嘲:“我就是青岛的‘杠子头"火烧!”
在现在的青岛市京剧院,也有着不少优秀的青年演员。那个善于在台上耍锤的武生秦占宝,12年前就曾经以一折《火烧裴元庆》而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获得过一等奖。那年他才26岁。这些年,他经常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晚会的演出。近日,38岁的他又在央视《空中剧院》再次成功演出了《火烧裴元庆》,风采依旧,而他个人感觉要比当年来,对角色的体会要深刻多了!
青岛市京剧院近年来又出了一位优秀的青年女老生,她叫程慧慧,今年刚23岁。从小就喜欢唱京剧老生和老旦,12岁进入山东省戏曲学校就被分配学习老生,尤其喜爱杨宝森的杨派。1994年和1996年两次在全国“新苗杯”先后获银奖和金奖。去年(2002年)参加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以一曲杨派的《击鼓骂曹》,获得了优秀奖。
在京剧乐队中,京胡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乐器。我们青岛就出了几位非常优秀的名琴师,他们是李门、李超和王云武。李门、李超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李壮图也是非常著名的京剧琴师,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在青岛教戏。1958年,李壮图被调到宁夏京剧团,李门、李超兄弟也随着离开了青岛。当他们兄弟也作为京胡琴师加入了中国京剧院,李门是长期为著名梅派名旦杜近芳操琴,李超则有一段时间为著名旦角童芷苓伴奏。前些年,李门还录制了一盘名为《京调·牛仔》的摇滚电声乐曲,一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童芷苓晚年的许多演出和录音,都是由李超为她操琴。现在,李超已定居在我国台湾,李门也已退休。而另一位著名琴师王云武,则一直在山东省京剧院操琴。
也正由于青岛与京剧有着非常不一般的缘分,因此在青岛就一直拥有大量的戏迷、票友。就说现在吧,青岛就有不少戏迷们自己组建的票房,青岛市老年大学的京剧班就有许多学员在这里认真地学习。每逢双休日,在青岛海泊河的文化公园的画廊周围,总是有几百戏迷、票友在那里汇集,人少时五六拨、人多时十来拨,文武场一应俱全,流派多行当全,大家争相引吭高歌,简直是热闹非凡……
曾经获得“全国十大京剧票友”的梅派名票孙元木,现在在天津工作。他在青岛长大,从小就酷爱梅派,少年时就经常粉墨登台“票戏”。还有去年(2002年),75岁的老票友杨书材参加全国票友电视大赛,以一曲余派的《搜孤救孤》获得了一等奖和特别奖。还有一位年轻的女裘派花脸孙爱华,经常参加全国的票友电视大赛,多次获奖。
青岛,风光秀美,人杰地灵。青岛,确实与古老的京剧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缘分,她为着京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3、7、30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