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是曲艺曲剧艺术家魏喜奎,与曲艺名演员曹宝禄、顾荣甫、尹福来、关学曾、孙砚琴等自北方鼓曲,创成北京曲剧50周年纪念。这个随着新中国诞生向前而创成的新剧种,后经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定名为"曲剧"。老舍先生还说:"北京这个几代古都,一直没有自己的地方戏。魏喜奎他们用北京土生土长的曲艺创成的戏,就是真正的北京地方戏了。他们填补了北京地方戏的空白,可谓立了一大功。"敬爱的周总理同意老舍先生的说法,对这个新生剧种非常支持、关怀。

魏喜奎虽然是这个剧种的创始人,但是她能创成这个剧种,成为创演北京地方戏的第一代主演,从曲艺名演员跻身于戏曲名家中,是与她具有京剧基础,受过京剧界权威人士教导分不开的。她还是初出茅庐的曲艺新秀时,就以演出京剧《打面缸》享誉,并受到以演这出戏为拿手的京剧名家于连泉(筱翠花)先生青睐,给她加工。从而奠定演戏的根基。

魏喜奎出身曲艺艺人之家,但是她不喜欢她父亲所唱的乐亭大鼓,觉得站在台上毫无表演显得呆板,却爱上她出生地唐山的皮影戏。她12岁时,随父亲到了北京。在纪念曲艺界祖师爷周庄王的名演员联袂演出中,她以演唱唐山大鼓一鸣惊人、一举成名。第二年纪念周庄王时,主办人曹宝禄提出反串京剧,演《打面缸》。安排她扮演主角周腊梅,把她带到了于连泉先生家里求教。于先生看中她有演戏的条件,在她公演时亲临剧场;演出之后,主动让她到家学习,告诉她怎么练眼神、脚步。魏喜奎学会了,注目点燃的香头儿,眼珠随着活动的香头儿转动;也学会在两腿并起来时,两踝膝间夹上薄纸,头顶盛满水的碗,走"圆场"。只能把纸磨碎,不能掉下来,其中的水也不能溅出来。这种练功方法,对她提高演技有很大帮助,成为她演戏的保障。二十多年后,她成为北京曲剧这个新剧种的第一位主演,京剧名家马连良、荀慧生,以及昆曲名家白云生,顾伯森等各位,又成为她的老师。

北京曲剧从在北京西单原长安戏院东侧的进康游艺社,以演出老舍先生特为这个剧种写的《柳树井》问世。这是一出歌颂新婚姻法的现代戏,魏喜奎还能借鉴以往学到的戏曲表演。此后穿插排演如《回春记》、《闫家滩》、《抢亲配》等古装戏,她所学的身段动作就不够用了。正巧她们的曲剧由于越演越红,场场客满,不仅进康游艺社,即使自1954年彭真市长特为他们修建的、能容纳四百名观众的前门小剧场,也难于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彭真市长把能容纳一千名观众的西单剧场拨给他们使用。这里与马连良先生的住所南北为邻,仅隔一条马路。离荀慧生先生的住处、以及北方昆曲剧院也都不远。于是这四位便继于连泉先生之后,成为魏喜奎的老师。

马先生经常在工余之暇到西单剧场来,跟魏喜奎他们谈曲剧改革方面的事,给他们说水袖用法,"圆场"跑法的窍门。看多《杨乃武与小白菜》后,给他们做请"蹲儿安"的示范动作;还告诉扮演杨乃武的李宝岩,在受刑之后的台步缺乏艺术美,让他参照京剧《四进士》里宋士杰的脚步。在《抢亲配》里,魏喜奎扮演的小姐王秀英,听说自己的意中人周文斌公子要另娶,有一个惊的动作。马先生告诉魏喜奎:"不要把水袖直接抖出去,要先收回再抖出去。这样情绪更鲜明,更有美感,舞台效果也好。"同样做出示范。针对这出戏里魏喜奎所穿的粉红色褶子上面的云肩色调,马先生说:"有点儿靠色,不鲜明。如果还用这个,就在上面绣上些差色的花儿,把颜色差开。这么着人物的形象能提高一大截儿。如果绣花来不及,就请美工画上花也行。"在《啼笑因缘》中,魏喜奎扮演的鼓曲演员沈凤喜,被军阀抢去,关在他家。看到未婚夫樊家树暗中传来的信,极度悲伤。原本只是一哭而已。马先生说:"这个地方可是个唱口。如果在看完信,加上一段抒发内心感情的唱。观众必然屏息静听演员发挥演唱技巧,戏会更加感人。"魏喜奎他们真的加了一大段唱,效果果然极好。马先生也常风趣地说:"你们曲剧的唱都是曲艺里的东西,乡土味很浓。用曲艺来唱戏,观众既听了鼓曲,又看到故事。花一份钱,满足两种享受。这招真高,怎么能不上座儿!"看到魏喜奎他们在西单剧场仍然每演必客满。剧场预售票时,观众总排长队,有时能排出二里地去,更是说:"这可真是后生可畏呀!你们这小妹妹,要把京剧老大哥给顶了啊!" 荀慧生先生则是每当魏喜奎去他家里的时候,必主动询问:"今日儿个打算研究点什么?"有时赶上他家里学戏的多,或正跟鼓师、琴师说戏。魏喜奎觉得不便打扰,荀先生都是说:"你是客人,我先接待你,我们自己人歇一会儿。"有时候的确不得分身,就把他写的日记拿出来给魏喜奎看,说:"你先瞧瞧这个,也等于我当面提了意见,然后咱们再详谈。"荀先生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早晨写前一天的日记,从不间断。他的日记,内容丰富。既有国家的、艺术上的重要事件记载,又有排戏、演戏的心得,看戏的感想等等,不亚于一部可以传世的百科全书。荀先生在看过《杨乃武与小白菜》后,写到:"除了好的地方,我也发现些不足之处。小白菜在巡抚大堂和型部大堂,两场上唱的感情雷同。一则,演员的表演和唱腔,在同一出戏里尤其应该避免相同;二则,这两场的情况不一样,小白菜的心情也不能一样。应当演出区别来,戏才能感人。"接着便详尽叙说他所主张的演法:"头一次上堂,应该在怕中带点儿希望,觉得有可能翻过案来;二次上堂,怕的程度要加大,而且带着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往堂上走时候,尽量低头,无精打采。听到堂威,由木然中一惊,用快步后退,浑身哆嗦,脸上现出惧怕来!……" 魏喜奎得到这两位,以及白云生、顾森伯,再加上李万春、吴素秋等名家教导、点拨,在表演方面大有提高。她在四十多年演出中,扮演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几十个近代、古代、中国、外国妇女的形象,个个塑造得十分成功。她常说:"这些成绩,是跟我学习京剧表演,向在京剧界的诸多师友求教的成果!如果没有我当年演《打面缸》的前因,我不一定能够半路出家,成为戏曲演员。"也正因为魏喜奎受益于京剧,她对京剧十分热爱。她在1957年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与京剧名演员关肃霜、杜近芳一同荣获国际金质奖章,并结为好友。直到晚年,她和关、杜二位一直保持诚挚的友情。她年过六旬,还应北京京剧院之邀,与京剧名家艾世菊、李庆春先生合作,再度演出数场《打面缸》。1993年8月,主动举办纪念关肃霜逝世两周年演出,与关氏高徒刑美珠、乔丽、李佩红一同演出关肃霜演红了的《铁弓缘》。她在戏里扮演旦角主演陈秀英的母亲,留下了一段梨园佳话!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