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晋剧的观众早就从舞台上为王万梅的演唱艺术和感人的表演风格所倾倒。王万梅是晋剧程(玉英)派的最佳传人,有“小程玉英”之美誉。她从童年时代起,就在艺术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长途跋涉。
王万梅出生在山西清徐县的东木庄,这里的农民十分喜爱中路梆子,风行“闹票”。王万梅的父亲王宝鉴,就是一个爱好中路梆子的票友。他能拉善唱,且会唱戏。小万梅刚会说话,父亲就教她学唱腔、哼过门,带她出入“闹票”场所。五十年代初,万梅刚上小学,还没想过当演员,父亲就安排她利用假期住在票友王万喜家学唱戏。父亲和民间艺人的熏陶,启开了小万梅幼小心灵的窗扉,家乡的“闹票”场所,成了她吮吸艺术营养的源泉。王万梅的童年,是在奔波于学校和“闹票”场所中渡过的,虽然她的童年没有给她留下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美妙记忆,却使她在艺术上较早地显露出棱角和光泽。她不到12岁,就已经能演唱《金水桥》、《打金枝》、《祭江》、《祭桩》、《算粮》、《采桑》等六、七个唱工繁重的青衣戏。王万梅的名字在山西清徐一带家喻户晓时,她还没有踏进剧团的门槛,她当年“闹票”时与父亲合演的《二度梅》,至今仍在清徐一带被传为佳话。
1957年,13岁的小万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徐中学,正当她准备入学之际,听说以晋剧名家程玉英领衔的晋中地区晋剧团来到清徐县城演出。万梅的父亲一向祟拜程玉英,喜爱晋剧程派艺术,听到消息,立刻带着万梅报考剧团。尽管当时剧团并不招收学员,万梅还是幸运地遇上两位伯乐。剧团编导严翠江、许石青听说万梅闹过票,当场让她唱了两段,王万梅的演唱,嗓音甜润、韵味浓厚,使严、许二人大为叹。他们凭着艺术家的眼力,料定王万梅是块少见的璞玉,只要经过艺术家的刀斧修琢,定能成为熠熠生光的美玉。时隔不久,王万梅就被山西晋剧二团破格录取了。
五十年代的晋中地区晋剧团,人材济济,阵容雄厚,誉满三晋的著名演员有程玉英、程玲仙,晚辈的丁(果仙)派弟子张鸣琴、著名青衣侯玉兰,也是风华正茂的艺苑新秀。王万梅加入剧团时,正是程玉英演出的黄金时代,当时山西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宁可跑得丢鞋,不要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程玉英的戏剧艺术喜爱到何种程度。王万梅过去难得看到这些艺术名家的舞台演出,来到这里,她象走进了琳琅满目的艺术殿堂,程玉英、程玲仙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精湛表演,令她心驰神往。她象一只贪婪的蜜蜂,如饥似渴地采集着她们的艺术营养。通过观看她们的演出,大大开阔了王万梅的艺术视野。她暗下决心,以前辈们的高超技艺为奋斗目标,加紧基本功训练,为了练好水袖,她忍痛不顾受伤的胳膊,咬紧牙关坚持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万梅在艺术上有了显著的长进和提高。不久,山西晋中地区举办青年调演,团里的老艺人王永年老师结她排了一出《二进宫》。王万梅以这出戏首次登台献艺,就轰动了山西晋中一带,荣获优秀学员奖。艺术上的初露头角,使王万梅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晋中地区文化局局长雷艇,看了她的这次演出,认为王万梅人才难得,亲自出马向程玉英推荐收她为徒弟。万梅来到程玉英的身边,和程玉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程玉英是一位进取心很强而又忠于艺术的表演艺术家,她成名之后,从来没有放松基本功训练。师徒二人,每天黎明即起走进练功场,下腰、拿顶、跑圆场、吊嗓子、抹架子。为了培养后辈,程玉英对王万梅传授技艺慷慨无私,哪怕是她用心血多年练出来的绝招,也毫无保留。王万梅也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她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将老师的技艺一点一滴化为己有。六十年代初,王万梅跟随程玉英到东北各省巡回演出时,通过观摩京剧、评剧、芭蕾舞剧,不断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积累。也正是在这次演出中,程玉英更加了解了王万梅的艺术才华和刻苦好学。演出结束后,便把她在五十年代就已唱红了的晋剧名剧《三娘教子》传授给王万梅。这出戏后来也成了王万梅的拿手好戏。万梅学师,不仅一招一式酷似,而且深得其神韵,所以被山西的观众誉为“小程玉英”。
十年浩劫中,程玉英蒙冤受到了冲击,万梅也因为是富农的子女,遭到了冷遇。但即使在“样板戏”年代里,万梅因其艺名有一定的影响,还是被团里领导重新起用。她先后担任了《龙江项》里的江水英、《杜鹃山》里的柯湘、《海港》里的方海珍等重要角色。这些角色,万梅过去从来未接触过,为了演好这些不同的英雄人物形象,她狠下一条心,废寝忘食,抓紧一切机会谈剧本,看演出,虚心求教,揣摩人物,捕捉人物的灵魂。她演这些现代戏,表演风格洒脱明快,刻画人物细致精到,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通过演出这些现代戏,使她受到了很好的锻炼,拓宽了她的表演领域,为她后来在传统戏里扮演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古代妇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的拂熙,使王万梅更加满怀信心向艺术峰巅挺进,1982年以后,她在艺术上,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艺术成就越来越令人瞩目。尤其是《三娘教子》这出戏的改革成功,使山西的广大观众更加热爱她和她的艺术。《三娘教子》是程玉英舞台生涯的压卷之作,当年程玉英饰三娘王春娥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晋剧舞台上是前所未有的。尽管如此,王万梅并没有停留在前人的脚步上。她在程玉英的支持、鼓励下,对该剧从剧本到表演、唱腔,又反复进行了去暇存瑜的整理加工。在该剧的唱腔、表演上,王万梅也有创造性的突破。晋剧程派的特点是慷慨激昂,善于表现悲剧人物的思想感情,尤以“嗨嗨腔”著称。但是,铿锵奔放有余,委婉柔和不够。王万梅在改革中,以前辈表演艺术家广采博集之榜样,根据表现人物的需要,注意了多方面地吸收晋剧各种艺术流派的优长。她的唱腔,既有晋剧牛(桂英)派的字正腔圆、花(艳君)派的悠扬豪迈、筱(桂香)派的朴质深沉之优点,又保留了晋剧程派婉如波涛起伏、一泻千里的“嗨嗨腔”神貌,行腔婉转多变,声情并茂,力度、弹性都很强。她的表演,情真意切,催人泪下。1982年,山西晋中地区举办戏曲调演时,王万梅演出她加工过的《三娘教子》,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优秀演员奖。同年,她在山西省举办的戏曲调演中演出这出戏,又获得一级优秀演员奖。1984年,山西省举办的振兴晋剧调演,是山西振兴戏曲空前未有的一次盛会,演出剧目有二十多台,除山西之外,内蒙、河北、陕西三省的晋剧名角,也应邀请参加了演出。王万梅在这次调演中,代表程玉英与牛桂英、花艳君、郭凤英同台献艺,演出她加工过的《三娘教子》,又轰动了省城。她的演出,场场爆满,受到广大观众和四省著名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扬。
王万梅的演出成功,使她获得了更多的荣誉,她被选为省人大的代表,晋中地区给她记了三次大功。王万梅在荣誉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她深深懂得“艺无止境”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她没有为艺术上所取得的这些成就踌躇满志,相反,她却更加潜心钻研艺术。1987年,晋中地区举办自创剧目振兴杯调演时,她又以演出自己创作的《齐宫外史》,荣获主角一等奖。1989年,她以演出《三娘教子》、 《芦花》,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对广大观众不断奉献新的精神食粮,而自己在生活上却不尚奢华,始终保持着朴朴实实的乡土本色。她不爱美吗?不,因为她认为演员的魅力在舞台上,不在日常的华丽的服饰和仪表上。据说,有人用高薪聘任她演出,被她婉言拒绝了,她傻吗?也不,因为她和她的老师程玉英一样热爱艺术。
责任编辑:老苏 总编:宋建国
程玉英与爱徒王万梅接受访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