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晋贤臣》创作回顾
介休 高巨寿

新编古装戏《兴晋贤臣》文学剧本,是2008年笔者与良师益友高建勇先生联袂创作的,热情颂扬了春秋时期晋文公之侍臣介子推“功不言禄”之“忠孝清烈”崇高精神。该剧本刊登于介休市文联主办的《绵山文艺》杂志2009年第二期;2010年春节期间,由山西国阳晋剧演出一团(原阳煤集团一矿晋剧团)这个企业专业化表演团体搬上舞台,在阳泉市正式公演,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热烈欢迎;2010年11月荣获中共介休市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介休市文学奖。岁月如梭,高建勇先生仙逝三载,我们创作《兴晋贤臣》之实况笔者记忆犹新。

(一)创作动机

当时,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山西省委提出打造文化强省。介休,历来具有“三贤故里”美誉——春秋兴晋贤臣介子推曾携母隐居绵山,忠孝清烈;东汉太学生首领郭林宗,朴实有道,以其能教善诱著称华夏;北宋文彦博出将入相、辅政五十余年,清白宽容。三贤首数介子推。位于介休城南20公里处的绵山,又称介山,是介子推携母隐居并殉难之地,介休因此而得名。寒食文化因介子推而产生。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介子推被追封谥号“洁惠侯”。明代嘉靖三年(1524)介休绵山脚下龙凤村《重修洁惠侯庙记碑》载“忠孝清烈,推实兼之”。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颁布清明节为国家法定假日。2008年,介休被中国民俗文化学会命名为清明(寒食)文化之乡。2009年,介休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清明(寒食)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方。清明源地、寒食文化俨然成为早在1988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市的介休别具一格的城市名片。

晋剧《兴晋贤臣》

笔者是老八路后代,是共产党、解放军及汾西矿业培养出来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从1963年起先后从事部队、煤矿群众文化工作,业余研究故乡介休本土文化。曾任4618部队文工队创作员,汾西矿区戏剧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抓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好机遇,为打造介子推这张名片,为加速故乡文化建设出一把力,笔者认为本人“责无旁贷”。

笔者通过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实践,明确认识到戏曲是中华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魅力神奇,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能,其受众面之大、内容影响之广、艺术感化之功,皆令人感动非凡。本人未在戏曲专业团体工作过,为塑造一个公正无私、爱国为民、忠孝双全的戏曲艺术形象介子推,以资后人效仿;宣传“忠孝清烈”精神,给人以启迪,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文明建设,于是确定与晋剧老艺人高建勇合作,共同构架该剧本、研究如何抓“走”造戏、彰显主题、塑造人物。

晋剧《兴晋贤臣》

(二) 抓“走”造戏

我们通过讨论,明确了造戏就是把生活素材作典型化艺术化处理,按照戏曲艺术虚实结合的规律进行构架、塑人、造句,使之成为演出剧目;还明确了凡戏要有事(故事情节)、有人(不同的人物个性)、有歌(唱词念白)这三个戏曲属性。要把介子推搬上戏曲舞台,必须有一个故事。关于介子推的记载,除了割股啖君一段,其它记载甚少。没有单独故事,又不能随意虚构、背离历史臆造。我们借鉴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取经路上发生的八十一难故事,一个“走”字贯穿全书,创编《兴晋贤臣》,也狠抓一个“走”字。即以重耳走国为主线,途经翟、卫、齐、曹、郑、宋、楚、秦诸国,沿重耳亡命路上产生的故事,引发介子推的故事。我们将晋国风云作为背景,写出介子推在其中的言行,体现出“忠孝清烈”的介子推精神。

晋剧《兴晋贤臣》

(三)彰显主题

文艺作品都应体现主题,主题是故事设计之准则。我们经反复调查研究,确认介子推的“忠孝清烈”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应是《兴晋贤臣》之主题。若在戏中介子推的身上充分体现出来,使之形象化,可听可视,则便于加强客观影响,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反之“不关风化,再好也徒然”。为彰显“忠孝清烈”这一主题而分场设题,每场一个内容,反映一个意义,设置中心唱段,既要有可看的内容,又要有可观赏的艺术表演。一场设救亡图存,二场设秉忠谏主,三场设割股啖君,四场设功不言禄,五场设义烈绵山,每场内容各异又相互连贯成为一体。

一场的情节设重耳面临被抓捕的险境。众人皆慌乱无策,只有介子推头脑清醒,仔细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矛盾的实质,并提出出走他国的正确决策,从而挽救了一次灭亡之灾。后来晋文公复国称霸,与当初介子推提出的逃亡决策密不可分。正是有了出走他国的正确决策,才有了后来晋文公复国称霸。介子推的功劳不仅仅是割股奉君,决策救危复国称霸是更大的功劳。可谓贤臣,亦可谓功臣!

二场的情节设翟国招亲故事。选择这段故事是因为重耳逃亡长达19年,而在翟国就住了十二年,并娶妻季隗,生了两个儿子。当然,这是晋文公的事,与描写介子推无关。众大臣支持招亲,各自怀有追求个人名利之目的。介子推反对招亲与其他大臣发生矛盾,是为公与为私的矛盾;完全出于公心对重耳实言劝谏,重耳非但不纳忠谏,反而把介子推关押起来。介子推受了莫大的委屈,并不计较,胸怀何等宽广豁达,可谓贤也!

三场情节设为割股啖君4。渲染重耳饿得命悬一线,大臣们有的后悔绝望,有的提出散伙。而介子推却是操刀割股肉以救未来君主之命,反映出其忠君为民的赤子之心。介子推认为重耳死则晋国亡,晋国亡则百姓遭殃,救主即救国,救国即为民。身为权臣、又是国舅的狐偃却背着人偷喝介子推股肉熬的肉浆!用讽刺手段,反衬出介子推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情操。

四场设探母情节。集中表现重耳复国,介子推功不言禄,急忙回家孝母。在母子对话的唱词中,道出了介子推思想根源:国泰民安即心满意足,个人无功可言,也不该贪图名利。当他看到狐偃之流为讨封赏争得面红耳赤、为争名利不惜采用种种阴险手段时,投以鄙视目光,冷冷一笑了之。他耻与名利小人为伍,决心远离红尘世俗,携母赴绵山深处隐居,反映出其清正廉明的非凡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情操。

五场设火烧绵山情节。绵山遭大火,介子推意识到有人故意陷害,晋文公未必知道真情。为提醒晋文公日后有人乱宫乱政,介子推在被活活烧死前,为晋文公留下了血写的遗书,以表忠臣义士最后忠言。

以上五场戏情节的构想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彰显介子推“忠孝清烈”精神之主题。

晋剧《兴晋贤臣》

(四)人物塑造

《兴晋贤臣》主角介子推人物个性的塑造,我们着重抓三点:一是忠直,二是智慧,三是勇敢。无论是重耳被抓捕,还是将饿死,介子推都能忠贞不渝地跟随重耳左右,排忧解难,从亡十九年忠心始终不改。重耳被抓捕时,他审时度势对实际情况作出明晰的分析判断,表现了他的智慧非凡。当追兵将重耳压翻在地、情况危急,他能以文职身份,捡起路边树枝与敌搏斗,表现了他的顽强勇敢。功不言禄表现了他心如静水,一片清澈。

我们明确认识到,只有在戏剧冲突中揭示矛盾的实质,才能树起头号人物介子推。于是,设置了白季的痴愚、狐偃的狡猾、魏犫的蛮猛,还设置了奸细头须偷情报、盗钱粮的情节,与介子推的言行成为反比。《晋国风云》等剧目中的主角是重耳,《兴晋贤臣》中重耳则是个配角,由他引发出介子推的戏来。将介母塑造成为一个乡村善良老人。介子推时刻将介母牵挂在心,抽空回家探望介母,给介母送回俸禄银子,以此体现介子推尽孝之美德。相隔十九年母子重逢,将他们情愫万千、泪湿衣襟的情景表演出来,增强了情感魅力和艺术观赏性。

《兴晋贤臣》剧本台词,采用传统戏词,每场均设中心唱段;故事展开进展及矛盾激化,均采用传统的手眼身法步、唱打念作舞手法完成。二幕前走场,为下一场故事设铺垫。矛盾激化靠营造气氛和情景表演来实现。

晋剧《兴晋贤臣》

摄影:董西平

(五)群策群力

为将《兴晋贤臣》从“纸上谈兵”走向“舞台实践”,我们请介休市老年大学校长、介休文联顾问张培荣先生为该剧本创作的文学总顾问;还请了六名介休地区文化圈内人士为文学顾问——汾西矿区戏剧家协会会长吴季顺、介休晋剧团资深老演员芦凤玉、原汾西矿工文工团书记马国哲、中国农民报记者张国珍、原介休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郑志刚、山西省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刘淑贤。他们从该剧本准备执笔到搬上舞台,全程群策群力,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我们还请介休市戏剧家协会艺委会主任董晋国先生为该剧作曲。演出艺术指导——山西国阳晋剧演出一团团长尹效文、原寿阳县文化局局长任德、原阳泉市晋剧团著名演员筱桂桥。导演:高建勇。领衔主演:优秀青年须生演员李爱华。

通过《兴晋贤臣》剧本创作的实践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戏为以世喻世、讲究情理。抒人物之情,述事物之理。情不激不引人入胜,情不真不感人肺腑,事不奇没看头没品位。要塑造成功介子推的舞台艺术形象、让“忠孝清烈”的介子推精神给观众留下永久深刻的印象,非坚持“久磨精炼”不可。以上体会对于后来创作话剧《介子推》剧本,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2016年3月5日
农历丙申年正月廿七
草于介休

晋剧《兴晋贤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