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是后来全国登记才有了的命名。起初,它只叫山西梆子或中路梆子。据说,它在山西戏曲的四大梆子中形成最晚,覆盖面最大,是由北路梆子和南路梆子(蒲剧)中的哑嗓退役者重组、新创出来的剧种。

晋剧,主要流行于晋中大地及太原周边。向外,它还向着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内蒙方面延染。晋剧,在自己的故乡虽然诞生较晚,但它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片地域里,当时还盛行着祁太秧歌,干调秧歌、沁源秧歌、孝义碗碗腔、左权民歌等等的近类艺术,但是,它们的占有地域却很难如晋剧般的扩展巩固,像干调秧歌竟已失传灭迹。就是演出的台口频率,它们与晋剧比也相差甚远。

不知晋剧是源于汾阳,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反正,晋剧的道白、韵味里,汾阳话韵儿很浓。汾阳人一开口,就戏腔戏韵的。如今虽然也朝着普通话的韵儿靠拢转化,但那基本的功底烙印还是深深遗传很难彻变的。

在故乡,尽管现代有了丰厚的视频传媒、音像系列,但是一唱起晋剧时,不论十里二十里,挤着公交、出租,骑了摩托车、电动车赶场看戏的戏迷还是大有人在,人丁兴旺。当然,戏迷们的痴迷也取决于个人所好。有人迷剧情、迷演唱、迷角色表演,有人却迷文场、迷武场,迷布景服饰。

晋剧历史悠久、剧种迷人的因素之一,当然也和它一代代的著名大家、众多流派如毛毛旦、一声雷、狮子黑、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王爱爱等等的努力、贡献分不开。有人虽然也羡慕越剧、黄梅的清雅秀丽,但是一转念还是紧紧抱定晋剧浓烈的梆子味;有人虽然眼热豫剧的易听易解,但一转念还是酷爱晋剧不同角色大换腔调的乡土味。文革时期,有人学着革命样板戏改革晋剧。结果,一出场、一开口,老百姓就嘲笑、苦笑:“京剧梆子,京剧梆子!”文革末了,东河地区首次恢复演唱传统晋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时,观众场场爆满,差一点将庙院墙都挤得塌了。

早些年,我们这晋剧地区大概是县县设置一个专业的晋剧团。他们平时排练,有约出台。灵石县晋剧团的前身好像曾是沁源鹿丰晋剧团。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剧团因“宣传才子佳人、封资修货色”而普遍受到了冲击和批判。灵石剧团也被集体下放到山底的张嵩村三年,边劳动改造,边排练文娱小节目。他们集体起灶、劳动、学习、排练,百姓家分散居住。不管乐队、演员,早晨早起坚持着晨练。当然,练为所用,放过晋胡、二弦,练起板胡、短笛,放过小三弦、练着大三弦、小号等。逢节遇事,登台造势。

当然,此间他(她)们对学校学生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技艺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当然,她们把上一张很革命的唱词,来一板晋剧乱弹,也是当时戏迷们极为开心的享受!

“把着唱词,你喜欢么?”

“咋不喜欢?我听晋剧不说词!你就一边骂我,一边唱,只要有板有眼是晋剧,够味道,我都接受,我都欢迎!”

2011 12 8(待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