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派”正宗传人马玉楼马玉楼是山西省晋剧院的著名须生,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的亲传弟子。几十年来,以表演形神兼备,洒脱自如,颇具男子的阳刚气质,演唱高亢激越,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具有浓厚“丁派”韵味,而响誉三晋,受到了广大观众戏迷的由衷喜爱。称她为正宗的“丁派”传人。一九三四年,马玉楼生于山西省汾阳县北关村。父亲是一位热衷于晋剧艺术的儒雅“晋商”,她十二岁就参加了汾阳“鼓汾”晋剧团,十四岁,登台演出了《斩皇袍》、《桑园会》、《牧羊圈》等须生戏,成为誉满汾洲的戏曲“小精灵”。之后,早年参加了八路军的六叔带她加入了革命文艺队伍。一九五0年,父亲带她来到了仰慕已久的丁果仙所在的太原市新新晋剧团,耳闻目睹了丁果仙、牛桂英等众多艺术名家的精彩演出,经常为这些艺术家配戏,使她大开眼界。同年,她的愿望实现了,正式拜丁果仙为师,与师傅同台演出,朝夕相处,丁老师排戏时,马玉楼认真观看,细心琢磨,丁老师台上演出,她更是目不转睛,熟记在心,丁老师手把地手指点教诲,她更加地勤学苦练。开始学戏时,马玉楼身上松软,脚下没劲,演起戏来,总是突不破“女相”缺乏男子气质,丁老师告诉她“咱们女同志演须生,首先要突破女相,一定要仔细观察人物,观察生活。家里有自己的男人,在一起生活要注意他的神态习性,多交流,多感受,扬长避短,演出男子的气慨”。
《打金枝》是丁老师的代表剧目之一,唐代宗上场,就要演出他的帝王气质和风度。首板唱腔“孤坐江山非容易”,丁老师告她在表演上要注意轻松自如,沉稳大度,然后从容叙事,感慨回忆,在唱腔上要唱出人物,唱出个性,唱出气质,把唐代宗这个开明皇帝的高瞻远瞩活生生展现在舞台上。《芦花》同样是丁老师的代表剧目,其中的主要唱段“李氏心太偏,你二老坐庭前”,“腊月里数九天,雪花空中旋”,脍炙人口,丁老师仔细给她讲解,什么是兄絮芦花弟絮蚕棉,末尾为什么还用“不孝到的闵子迁”来熬尾.在给马玉楼说这一场戏时,要求她每个字,每句腔要唱的动情感人,口里骂的是儿子,手指的是李氏,充分表现了闵德仁看到亲生儿被继母虐待时内心痛苦和对李氏的正义指责。同样,在《蝴蝶杯》“打子”一场戏中,则要把田云山责骂儿子时的痛子、爱子、恨子等复杂心情表现的激越酣畅,淋漓尽致。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丁老师经常教导马玉楼演戏不要只演“程式”,而应演人物。50、60年代,丁老师常对马玉楼讲“我已年龄大了,不能台台演出了,你要把我的戏认真继承下来,多在台上演出。”有一次,马玉楼演出《空城计》,剧中有一句唱词,“手搬住城垛口往下观看”,演完后,丁老师问玉楼:“你在城楼上看见了什么?”玉楼回答:“看见了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丁老师说:“你看错了,这说明在城楼上站着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你马玉楼。诸葛亮在城楼上往下看,看到的不应该是演员和观众,应该是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丁老师接着又说:“这时的你一眼要看四十里之遥,要让观众看出你的眼神和感情来,演员眼要带戏,这样才有真实感”。
一次丁老师演出《斩子》,扮演六郎的演员突然生病,丁老师提出让玉楼上场扮演六郎,师徒二人对了一遍台词,就匆匆上台。玉楼的唱腔、念白、身段都无差错,演出完后丁老师高兴地对玉楼讲:“你和我的唱、表演没有两样,学的很不错!”师徒俩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至今传为佳话。马玉楼唱戏大有长进后,丁老师经常强调:“你不要全都学我。每个人条件不同,扬长避短,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马玉楼根据自己高音区宏亮,刚中有柔,低音区较差的特点,在丁老师的唱腔基础上,反复琢磨,巧妙融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演唱风格。如《打金枝》中有一句“孤王有话对卿提”,丁果仙是中音区唱腔,马玉楼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采用高音区唱腔,同样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又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在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合演的晋剧《金水桥》中,马玉楼扮演唐太宗,在录音时,唐王唱的一句“她为子,她为父跪在王面前”的拖腔中,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小节,把原来的“四股眼”唱了半句,又唱了半句夹板,贴切地表达了唐王举棋不定难以决断的矛盾心情。腔儿既接近传统,又存新意,是角色情绪的自然流露,是马玉楼有感而发创出的新腔,录完音后,郭兰英和乐队的同志们齐声叫好,虽是一个很小突破,却饱尝了创作的甘甜。在现代戏《红灯记》中马玉楼扮演李奶奶,剧中的表演、唱腔、时代感染方面,却和传统须生的行当不相适应,连台步都走不出来,一抬脚就迈开须生的八字步。唱须生要带髯口,老太太嘴上什么也没有,两手就没处搁似的。但马玉楼知难而上,她为了学会老太太的动作特点,在街上观察老大娘的一举一动,并用戏曲的表演程式加以规范。为了体会革命老人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她几次到太原火车站体验生活,找工人师傅座谈,访问省妇联老干部,同时观看电影话剧,以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在唱腔上精心琢磨,把传统的老生、青衣、须生唱腔揉合在一起,灵活运用,终于唱出了符合李奶奶这个革命老人刚强性格的唱腔,赢得了领导的肯定和观众的好评。马玉楼的戏曲人生充满了幸福。上世纪60年代,她随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九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周总理曾与她亲切握过手,毛主席曾在怀仁堂亲自点戏让她清唱晋剧,还邀请她跳舞,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 1979年马玉楼做完胆结石手术不久,奔赴老山前线战地演出,充满“丁派”韵味的唱腔受到了前线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由于表现突出、演出成功,她被光荣地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2年,她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合拍了戏曲电视片《金水桥》,她扮演唐太宗,郭兰英扮演银屏公主,荣获全国电视评比二等奖。
马玉楼所演的传统戏,大多是帝王将相、知府县令、苍头院公,这些角色都是身份较高或年龄较长的人物,从演员的亮相,抬手动脚,直至演唱中的一字一腔,都要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气质。为了准确塑造这些艺术形象,马玉楼平时很注意从三个方面积累知识体验生活。首先,注意阅读史书记载、文史资料、历史小说,甚至连环画册,从书刊中了解历史事件、古人生活、风土人情。第二是,利用外出演出的机会,观赏当地名胜和文物古迹,观看塑象和壁画,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第三是,注意观察生活,学习生活。她说:“生活中百人百姓,一人一个形象,这些都可经过提练,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在“丁派”艺术的发展、传承当中,马玉楼可算得是一位善于吸收,创造的正宗“传人”。她在《打金枝》、《空城计》、《八件衣》、《日月图》、《捉放曹》、《蝴蝶杯》、《太白醉写》等“丁派”名剧中,成功塑造了唐代宗、诸葛亮、杨知县、江夏县、陈宫、李太白、闵德仁、白茂林等许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颇有乃师风范。她为丁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可喜的贡献。 1988年,马玉楼虽然光荣离休,但她仍然割舍不下为之奋斗一生的晋剧事业,为了培养晋剧后继人才,她离而不休,满腔热情收徒传艺,先后收了王二庆、王铁梅、渠建红等6位弟子,在她的精心培养下,现在都成了独当一面的名角、新秀。2003年,马玉楼被聘为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的评委,她不辞辛劳,跟着年轻人上山下乡,既当评委,又做示范演出,倾尽全力。2005年,在汾阳市市政府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以马玉楼命名的“马玉楼艺术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担任校长的马玉楼决心要依托这所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戏曲人才,为传承和发展“丁派”艺术发挥余热。马玉楼一生从艺,正直豪爽,性格开朗,精神不倒,晚年嗓音依然清脆嘹亮,艺术风采不减当年。为了晋剧艺术的振兴和繁荣,她仍在红红火火的忙碌着,她决心以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更加灿烂的戏曲人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