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卿是一位令人值得留恋的小旦表演艺术家,今年早些时候,裴蓉、雅娟主持的山西农村广播节目播放了她演出的《坐楼杀惜》和《苏三起解》选段,又一次勾起了我对她演唱风格和演唱特色的美好记忆。
吴爱卿最早供职于太原市小店区晋剧团,恢复传统戏后,她先声夺人,很快上演了《坐楼杀惜》,从当时的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戏曲节目播放的实况录音去听,其唱腔委婉俏丽,有时如卧鱼低吟,有时又似飞燕长鸣,极善于应用鼻音、喉音、颤音、滑音等饰腔润调,不仅与晋剧名旦王晓萍走的是共同的演唱戏路,而且比“转转腔”的产生要至少早出两到三年。吴爱卿扮演的阎惜娇在《坐楼杀惜》里有一段“相思泪”,即“一听说三哥哥前来相会”,至今没有后人能够有所突破。
说起《苏三起解》,其实是发生在山西境内的故事,但一直被京剧的光环所笼罩,已故四大名旦和其他(她)京剧名家新秀几乎人人都在演出。晋剧里的中青年演员中,应该是吴爱卿最早把它搬上舞台的。在这出戏里,吴爱卿使用了蒲白的念法,如把苏三的“苏”念成“收”(音),听起来给人有一种远古、深邃的感觉。
吴爱卿演唱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十分注重人物刻画和剧情渲染,不会去着力增加不符合人物性格的声腔“卖俏”或“买巧”,我听过的所有演唱段子,或嗨、嗨、嗨,或哎、哎、哎,都充分体现了为塑造人物、为演绎剧情服务的原则,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十分可贵的。这方面,可以看一看吴爱卿扮演升平公主演出的《打金枝》,就不得不让你深受感染和折服。
《打金枝》里的升平公主,是一个由晋剧名家冀萍、田桂兰以特有的艺术手法固化了的戏曲舞台人物,几十年来,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的把冀萍、田桂兰扮演的升平公主作为晋剧小旦表演典范定格在脑海里,多少后辈演员不管如何去努力塑造升平公主,但都很难在观众心里扎根,而吴爱卿却能够既尊崇经典,又不拘泥于经典,凭借自身条件和艺术积淀,唱出了一个全新的吴爱卿式的升平公主。如在“打宫”一折里演唱的“头带上翡翠双凤齐”一段,吴爱卿同样是导板起唱,但在音高上却有自己的音准,人没出场,仅靠一句导板,便传递出了别样的人物风采,尤其是在起板之后对每一句唱腔的细致处理,包括在全段中三处使用“二音”,都听来舒展大气,十分悦耳
吴爱卿扮起相来,还颇似冀萍老师,由于脸庞周正,又生有酒窝,属于典型的小旦扮相,这种扮相在当今的中青年演员中,已经比较少见了。
吴爱卿的贡献还在于把评剧传统戏《花为媒》和评剧现代戏《杨三姐告状》两出经典剧目移植成了晋剧。对这两个移植剧目,尤其是《杨三姐告状》,也许不能让要求比较挑剔的个别观众感到满意,但我以为,毕竟移植了,也上演了,并留下资料了,仅这一点,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另外,吴爱卿扮演的张五可在晋剧《花为媒》中“坐楼”一折里有一段“但愿的阮妈妈亲事说定”,可以说是移植改编的很成功的一个唱段,可惜现在鲜有新人学唱了。
吴爱卿按行当应是小旦兼闺门旦演员,但她在演本行角色的同时,有时候也演青衣行当,如她就曾经演出过晋剧传统戏《算粮》,在剧中扮演王宝钏,一段“二爹娘且莫要吵吵嚷嚷”,不仅吐字清晰,发音厚沉,而且驰张有度,强弱恰当,十分符合王宝钏当时的心理状况,是同时期演员中塑造“王宝钏”形象的佼佼者。
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观众却很少能在城市里看到吴爱卿的现场演出。为此,我们呼吁,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不要整天起来只为一两个演员奔命包装和大肆宣传,而应该给所有像吴爱卿这样的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家创造平等的演出机会,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推进晋剧的健康发展,给他(她)们留出一点应该拥有的表演空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