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玉山
王玉山(1910-1968),艺名“水上漂”,攻旦角,晋剧“四大名旦”之一,山西五台县人。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曾拜晋剧泰斗刘明山、李子健为师。曾担任包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又连任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文联委员,内蒙古剧协副主席,包头市“漠南”实验晋剧团团长,包头市晋剧一团副团长,包头市艺校校长等职。代表剧目有《梵王宫》、《血手印》、《珍珠衫》、《王婆骂鸡》、《百花点将》、《白蛇传》、《红娘》、《杀楼》等。
水上漂,本名王玉山,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出生在五台县常家滩村。他9岁开始学北路梆子,之后兼栖晋剧和北路梆子两个剧种。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中!,他为这两个剧种的继承发展和改革创新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山西、内蒙古、陕北一带颇负盛名,他那朴实、细腻、明快又充满激情的表演风格,至今仍然受到戏剧界的推崇。晋剧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女演员日渐占领戏剧舞台,只有著名晋剧和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水上漂”仍以男角饰演闺门、花旦、刀马旦、青衣等角色,那超人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悉心学艺艺惊人
1915年,年仅9岁的王玉山开始学艺,先在五台坐科,后又投崞县(现原平市)“文友戏班”拜“正堂旦”和“放羊旦”为师。当时,被称作上路戏的北路梆子正值全盛时期,“文友”班主的戏班人才济济。王玉山不仅酷爱戏剧,而且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深得师傅“正堂旦”厚爱。经过一年多的严格训练,他便以超常的速度学会了《法门寺》、《梵王宫》、《梦鸳鸯》、《二度梅》等小旦戏。师傅见他肯吃苦,肯钻研,是块成材的料,便加意栽培,倾囊相授。旧社会把学戏叫做“打娃娃”。严师之下,王玉山练就了扎实的底功。他的跷子功和轻捷似漂的碎步更是独具特色。当年在饰演《梅降亵》中的狐狸精时,他足踩跷子站在置于高桌的印合上,连唱几十句乱弹纹丝不动,唱毕,一个箭步从高桌上陡然落下,其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健美英姿,深得观众赞誉,故而获得了“水上漂”的美称。20世纪30年代初,他在包头、呼市等地演出《同恶报》、《杀楼》、《梦鸳鸯》、《梵王宫》、《梅降亵》等剧目时,观众的评价是:“宁肯三天不上工,不能误了水上漂的《梵王宫》。” 时有“满城尽说水上漂,人人争看王玉山”之说。
一枝独秀赖群芳
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大都有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经历。水上漂亦如此。不论任何剧种,也不论对方艺龄长短,只要技有所长,他都虚心求教。在学艺和演出实践中,他的足迹遍及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机会同两股风、张玉玺、十三红、洪福生、鱼儿生、玉石娃、七岁红、九岁红、拉玲旦等名家合作演出。通过演出,他观赏到了众多名伶的精华,领略了各路大家的风采,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在张垣演出时,他看了刘明山(五月鲜)的《贺后骂殿》、《乾坤带》、《血手印》、《同恶报》、《三世修》、《双官诰》等青衣戏,对其艺术造诣十分佩服,下决心找机会拜师学艺。1933年,适逢刘明山回故乡忻州演出,水上漂便请人介绍,登门拜刘明山为师。当名气已盛的水上漂口称师傅,大礼跪拜时,刘明山大为感动,从此悉心施教,两人长期合作。
对水上漂艺术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另一位名家,是筱吉仙先生。筱吉仙本名张宝魁,原本是河北梆子名伶,后改唱晋剧。他不但技艺精湛,而且对培养晋剧后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剧名家张美琴、牛桂英、刘芝兰、花艳君等人都受过他的亲传。水上漂和筱吉仙在共同的舞台生涯中,相濡以沫,相得益彰。筱吉仙向水上漂汲取了许多晋剧的表演程式,水上漂亦向筱吉仙学习了不少武打技巧。
改唱晋剧后,水上漂得到了向晋剧各流派学习交流的更多机会。鉴于在旧社会艺人流动性大、串班频繁的状况,谁也说不清水上漂在解放前究竟搭过多少戏班,跟多少名角合作过。
抗战胜利后,水上漂主要在太原、阳泉、忻州、大同、内蒙古、张垣等地活动,后经李子健、赵步桥等人介绍曾到北平、天津等地演出。在北平演出时,受到北平观众和戏剧界同行的高度赞扬。经李子健介绍,他有幸结识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筱翠花及评剧演员喜彩莲等人,其中与尚小云过往甚密。在这些交往中,他还向兄弟剧种学会了《霸王别姬》、《花田错》等剧目。
一招“漂”技红遍天
据统计,水上漂一生演过的剧目达200余个,其技艺之高超,戏路之宽广,在晋剧和北路梆子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水上漂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凡看过其表演的观众,无不称道他扮相俊美飘逸,做派细腻传神,唱腔流畅舒展,念白道字清晰,武打干净利落。他的跷子功、水袖功和化妆手法都有独到之处。但其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则是他那行走如漂的台步。
“漂”是水上漂表演艺术的精华。通过“漂”,他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仅《血手印》中“祭桩”一例,即生动展示了水上漂出神入化,“漂”的艺术。
《血手印》剧情跌宕,情节感人,是晋剧优秀传统剧目之一。该剧的演唱是经历了许多前辈名家长期实践创造而较趋固定了的。水上漂的《血手印》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在传统表演技法上突出了“漂”的特色,从而以崭新的面貌刻画了王桂英在赶赴法场漫长途中的艰难跋涉,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人物急迫心情的艺术感染力。
《血手印》的剧情从 “昧亲”、“冤判”,到“祭桩”已发展到了高潮。知未婚夫林照德被判死刑,即将行刑的消息后,为了表现王桂英此刻错综复杂、焦灼悲愤的心情,水上漂为此作了精心的艺术设计。如剧情中有这样的场景, 在一阵急促激昂的音乐过门后,紧锣密鼓骤然而起,王桂英在丫环扶持下,用快步斜冲上场。通过这一他人始料不及的斜冲出场台步,准确地表现了王桂英迷惘、焦急、失措的复杂心态。每当演到此处,台下总是掌声雷动,经久不绝。……经过一路艰难行进,王桂英终于来到法场。眼见林照德被缚待毙,水上漂用“飞跪步”急速上前,有力地刻画了王桂英悲痛欲绝的心情。通过一系列轻、漂、稳、快而又柔、逸、巧、准的台步,再加上水袖功的陪衬,“王桂英”这一深明大义的大家闺秀形象,被水上漂活灵活现地烙印在了广大观众的心目中。
《血手印》是水上漂戏剧表演艺术的精粹代表作。在这个剧目中,水上漂以成功的表演和同样成功的唱腔设计,使广大观众为此入迷,叹为观止。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水上漂的艺术发展处于上升阶段的黄金时期,正当他准备为晋剧培养一批“小水漂”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夺去了他的生命。1968年农历腊月初八,水上漂被迫害致死,一代名伶含冤离开了人间。
王玉山虽然飘逝而去了,但那迷人的舞台英姿却至今仍被人们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回味着。作为一位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他那富有极大魅力的艺术表演,是永远不会被人们淡忘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