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可以是恬淡祥和的、可以是温暖雅致的、更可以是安乐康平的。记者采访了平定县“夕阳红”晋剧团后,却深深感到夕阳也可以是活力四射的!9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平定县老干局的“夕阳红”晋剧团排练场,看到团里的老人家们激情昂扬地带乐排练。文武全场,有板有眼,吹的、拉的、敲的、唱的,个个都是那么认真、那么投入。简陋的排练场四周墙上,挂着下乡演出得来的旌旗:上冶头村送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东锁簧村送得是:德艺双馨,情深意浓;冶西镇东庄村送的是“晚霞露峥嵘,艺坛发春华……看着一面一面旌旗,听着婉转悠扬的唱腔,记者觉得“夕阳红”剧团,这个平均年龄57岁的团队,肯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

“夕阳红”晋剧团红遍平定城乡平定县“夕阳红”晋剧团成立于2001年1月10日。这之前,在县老年体协,活跃着一支老人晋剧爱好者队伍。简单的器乐,粗陋的唱功,也就是大家凑到一块自得其乐。后来,从县工商局干部岗位上退下来的白世亿老人,以及王居玉、周华润、郭信堂等几位早就退休赋闲的老人加盟之后,大家想把晋剧爱好者更广泛地团结起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要长期乐下去,乐出社会效益来、乐出人生价值来。在当时老年体协的张裕财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平定县的民营企业家白守怀赞助启动资金,剧团组织演员到他的村子义演五天,这个团就正式成立了。团长白世亿老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介绍剧团的宗旨和性质:“义演赞助,不以赢利为目的”。第一台戏在县城评梅广场唱响。那时候,以折子戏为主,大本戏还没有排练出来,已经在县城传开。2002年的农历九月九,剧团在县城影剧院义演第一台大本戏,这一下震动了全城,剧院里挤满了人,很久没有这么热烈的场面了。尤其是老年人,下午看了就不走了,占座位呢,让家里人给送点饭来,吃了接着看。他们说,老人剧团的戏演得好,唱得地道。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让“夕阳红”剧团里的老人们想起来就感动不已。这些大部分都已近七旬的老人,不仅焕发出艺术青春,还开始了走村串乡的演出活动。

四年来,他们在城乡共演出大小剧目近600场,成为全省100多个县有老年人剧团的唯一一支可以下乡的队伍。他们所到之处,带给人们的,特别是老年人们,是很大的鼓舞。很多人看着他们的演出,都说,人家那么大年龄了,还能在台上唱戏,比比人家,咱也得做点什么吧。唱戏唱出来的苦和乐在团里流传着三句话:没有爱好者就没有“夕阳红”晋剧团;没有白世亿就没有“夕阳红”晋剧团;没有四姐妹,就没有“夕阳红”晋剧团。这里说的四姐妹,是享誉三晋的原平定县晋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李凤莲和她的两个本家妹妹李凤仙、李翠仙,以及同团省中级演员郭汉卿。这四位是“夕阳红”剧团的台柱子。桃李遍及阳泉的李凤莲,退休后,在市艺校和平定艺校分别带出过一班学生来。曾作为平定县四届政协常委的她,一心想让自己喜欢的晋剧事业发扬光大,不顾自己已六十过半的年龄,说服了家里人,不仅自己出来参与剧团活动,还承担了业务团长的重任。她从家里把珍贵的戏曲剧本拿出来,按角色分类别抄成好几份,发到业余爱好者手中。她们四姐妹,再手把手带徒弟,一出一出教戏,一板一眼纠正。多年在剧团历练出来的良好台风,让她们做起工作来一丝不苟,甚至会忘记了身体的不适。郭汉卿有肾病,依然坚持着。快五年了,不领工资,没有报酬,有病还要自己看。也有中途,吃不得苦退出的,也有因无任何经济补偿而退出的,但是,她们都坚持下来了。还吸引来一批中年的爱好者加入。有人嘲讽她们,唱了一辈子了,还唱不够。而这些老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在她们的心目中,戏比天大。

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她们已为剧团排练了《五典坡》、《回龙图》、《鲜金鱼》、《八件衣》、《火焰驹》、《铁弓缘》、《双罗衫》、《朝阳沟》等20多出戏剧。还带出不少的晋剧爱好者。冯玉珍是老政协委员了,退休后,也参加了剧团。这之前,她爱唱歌跳舞,可没唱过戏。跟着老艺人们学习劲头很大。她学小旦,练唱腔,走台步,样样认真。回到家,还一字一句抄剧本。她说,乐在戏中,能促进自己不放下笔,不间断用脑子,也不用天天没事说闲话、打麻将、犯糊涂,一家人都开心。 没有资金,条件不够,他们就想方设法,求熟人靠朋友,租赁来箱子道具。有人赞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添置演出设备,虽然他们知道添置的这些器具都归人家出租者所有。现在,他们的服装、灯光、道具都齐备。所有团委成员,都是团里的演员兼剧务。这几个老人都在七十岁左右了,以前还不同程度地有过一些脑梗塞、心脏病等等。可是,要下乡演出,他们都得当成自己是小伙子来工作。抬箱、布置舞台、接电线。由于他们去的地方多数是偏僻村子,经济状况不好,很多年不唱戏,舞台都破旧不堪了,做起来,特别不容易。在平定县巨城镇的西小麻村,七月的天气,下着雨,舞台的顶都没有了,遮了块塑料布。有20多年没唱过戏,台上,也没人收拾,蒿草有一人多高。她们头顶雨布,拔掉蒿草,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坚持给村里人唱了七场戏。村里人那个高兴呀,都说,老艺人的戏唱得好,给村里人带来了精神文明。

在平定东回的前洪水村里演出,村子小,没有住处,就在小学校里的房间,很潮湿,顶上还往下落土。就在地上铺块木版,自己带的被褥,六七十岁的老人们都那样休息。其实,不仅仅是那个村子,大部分地方都这样。这也就是剧团下乡的特征。要吃得苦、受得罪,才能在剧团里坚持下来。其实,在这些老人的家里,反对的声音有时很强烈。孩子们怕老人吃苦受罪,孩子都心疼老人呀。可是,老人却甘愿吃苦,自己还觉得是一种乐趣。剧团党委书记王居玉说,下了乡,有病也变得没病了。委员郭信堂说:“我们这样做,找乐是一方面,其实,更强大的支撑点是老人虽然老了,但服务社会的心没老。”这话说得真好,莫道桑榆晚,彩霞满天飞。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愿这些老人们健康快乐,愿他们的“夕阳红”晋剧把健康快乐带给更多的老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