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方昆曲剧院在宣武区少年宫举行了“中学生版昆曲专场”的首场演出,来自育才中学、15中学的700余名师生观看了昆曲《昭君出塞》、《窦娥冤·斩娥》和《雁荡山》。

两个小时的演出,学生们还算坐得住,并没有走马灯似的跑厕所,只是有的学生对剧中出现的诸如“白练”等文雅提法,有些不知所指何物。演出结束后,几位学生说:“由于有字幕,对剧情理解还比较容易,昆曲表演也感觉挺美的,就是这种‘咿咿呀呀’的演唱有些接受不了。”对于“回家后是否向别人提起看过这么一场演出”的提问,学生回答:“会向家长提起看过一场昆曲演出。”北方昆曲剧院常务副院长刘宇宸说,引用《牡丹亭》剧中的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中学生只要走进剧场,看过之后不管是表扬,批评,还是不置可否,起码他接触了一回昆曲,这就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开始。

刘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一步说,推出这项系列演出活动基于两个原因。一,作为从业者,弘扬民族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昆曲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以歌舞演故事,不管是唱词,还是表演都很美。但传播昆曲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课本剧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昆曲作为戏曲艺术,和文学、音乐、历史及美学等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其中许多故事和人物,大部分源自文学名著名篇。《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一些传统剧目的剧本或小说,如四大文学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及《窦娥冤》等。这些作品在昆曲中都有相应的剧目,而且保留了很好的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讲文学,讲戏曲,不如把语文教学搬上舞台,让平面教学成为立体的情景教学。二,中国学生对中国自己传统的历史、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大多被快餐文化所主宰———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只知令狐冲,不知林冲;只知四大天王,不知四大名旦。这种现象对我们昆曲从业者是危险的,今后将无人观看我们的演出;对中国教育,对下一代更危险,我们自己的文化将慢慢被当代人遗忘。

听流行歌曲,像吃糖;欣赏戏曲,则有如吃五谷杂粮,没有糖那么甜,但有营养。中学生正处在文化的哺乳期,昆曲走近中学生,也许就叫送营养工程吧。北方昆曲剧院“中学生版昆曲专场”预计在北京巡演100场,让昆曲走近中学生;但我们年轻的朋友,是否也可以主动走近昆曲呢? 北京日报 徐雪梅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