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集电视剧《梅兰芳》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后,不少朋友来信、来电询问有关梅、姚两家关系和梅兰芳、姚玉芙二位老人家的事迹,引起我的回忆。现在写出来供大家一览。
姚玉芙出生于江苏省吴县,3岁时苏州大旱,为生活所迫被典卖到北京"大街迟家"(现在西珠市口大街路南)做徒弟,学老生,曾在"喜连成"搭班演戏,小有成就,曾灌过唱片《卖马》,学谭鑫培。17岁出师到天津搭班,不久倒仓不能上演,流落天津。
1915年(民国四年)梅兰芳搭俞振庭的"双庆社"到天津演出,与姚玉芙见面。此时姚玉芙的嗓子已倒过来了,只是没有了大嗓,可是小嗓出来了,又高又亮,只好改行唱青衣。梅兰芳做了姚玉芙的带路人,并推荐姚玉芙与梅自己同搭"双庆社",在前面唱一出正戏。这阶段姚玉芙经常演出的戏有《彩楼配》、《落花园》等等。从这时起梅兰芳营业戏不再唱《彩楼配》,把这出戏让给了姚玉芙。姚玉芙与姜妙香合演《孝感天》,与王凤卿合演《朱砂痣》,并经常演出独角戏昆曲《思凡》。从1915年开始,梅兰芳与姚玉芙就没有离开过。1917年同搭朱幼芬"桐馨社",1918年下半年搭朱幼芬的"裕群社",1919年共搭姚佩兰、王毓楼的"喜群社",1921年梅、姚与杨小楼合作成立"崇林社",1922年同建"承华社",社长梅兰芳,副社长姚玉芙。新中国建立后,"承华社"更名为"梅兰芳剧团",团长梅兰芳,副团长姚玉芙(彭真市长曾授予任命书),直到梅、姚二老相继去世。
梅兰芳、姚玉芙二位老人家鉴于当时戏曲演员社会地位低下,为寻求自由、平等,共同认为要改变现状就要有文化,有文化就要学习,进学堂学习,寻找自己在社会上应占有的地位。经介绍入"汇文学堂"学习(1917年一1918年)。上午上学下午演戏,专学国文、英文两门课程。姚玉芙还兼学数理化。我们小时候他还给我们讲过代数、几何。进学堂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在封建帝制社会,戏曲演员不准进学堂读书,所以旧的封建势力反对梅、姚入学,而新派势力则认为戏曲演员应该学文化,有文化才能做好演员,演好戏,对社会教育才有益处。通过学习,梅姚二人提高了文化水平,并对当时自己的社会地位重新估价,认识到演戏应"于世道人心有益",剧场应视为"普天下人之大学堂",把演员看成"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不应自卑,应自豪,演戏本身就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凡占领了北京的军阀都要住大宅院,唱堂会,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新潮。
1922年"承华社"初建阶段,有位王姓军阀占领了北京,把姚玉芙叫去,硬派梅兰芳唱堂会,梅兰芳不去唱,惹恼了这位大军阀,威胁说:"给你们三天时间,梅兰芳不来唱堂会,我先毙了你姚玉芙,再和梅兰芳算帐。"姚玉芙赶紧到梅家把事情一说,梅兰芳是坚决不唱这个堂会,并表示如果为此事枪毙了你姚玉芙,你家的后事你放心,五姑奶奶(王家五姑奶奶,姚玉芙之妻)和大姑娘(姚宝瑺)我负责到底,有我姓梅吃的,就有他们娘儿俩吃的,有我姓梅喝的,就有他们娘儿俩喝的。姚玉芙表示"士为知己者死"义不容辞。先在六国饭店租了一个房间,安排下姚家女眷。当时东交民巷是外国人的势力范围,军阀们不敢进入东交民巷胡作非为。姚玉芙在梅家与梅兰芳秉烛达旦,等候"上刑场"。一夜之间只听远处有枪声。天亮了,太阳出来了,漫长的黑夜过去,乌云散掉,天晴气朗,阳光普照大地。王军阀兵败的消息传来,这次堂会没唱成,也没把姚玉芙枪毙,王军阀却悄悄地逃出北京城。军阀要枪毙姚玉芙的事传扬开了以后,当时社会各界把梅兰芳、姚玉芙比作舍命全交的羊角哀与左伯桃,誉为"梨园羊左"。
1919年姚玉芙与梅兰芳同搭以王毓楼、姚佩兰为班主的"喜群社",并赴日本演出。在日本姚玉芙演出昆曲《思凡》饰色空,与贯大元合演《武家坡》饰王宝训,与高庆奎合演《战蒲关》饰徐艳贞,与梅兰芳合演头二本《虹霓关》,头本中姚饰丫环,二本中姚饰东方夫人。演出古装戏《黛玉葬花》姚饰紫鹃,《千金一笑》饰袭人,《天女散花》饰花奴。演出昆曲《春香闹学》饰春香,《游园惊梦》饰杜丽娘……等。 姚玉芙师承吴菱仙,后拜陈德霖,与王瑶卿、王蕙芳、王琴农、姜妙香、梅兰芳一起,被称为陈老夫子的六大弟子。
过去剧团的权掌握在班主手里,主演只拿固定的戏份,这是不公平的。赴日演出归国后,梅兰芳认识到建团的必要,自己建团才能摆脱班主的控制,多排新戏,有益于社会进一步把京剧艺术介绍给世界其他国家。1922年梅兰芳成立"承华社"。梅的朋友许伯明(银行界)推荐姚玉芙为梅兰芳办事。当时姚玉芙不愿放弃舞台生活,嗓子好、扮像也好,为什么不多唱几年?扔掉专业太可惜了。可是梅兰芳亲自说出口来,姚玉芙又不好推,于是做了梅兰芳的大管。"承华社"建立了,梅兰芳做了"承华社"的社长,主演从此在剧团中有了权,有了钱。新的事物兴起,旧的势力是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惹恼了那些平日不上台或少上台演戏,专吃演出所得剩余价值的班主了。
旧的势力认为姚玉芙取代了他(其实是梅兰芳取代了他),梅兰芳又是姚玉芙非常近的亲戚,于是雇用一市井小流氓,用镪水加害姚玉芙。1922年阴历九月,正值吃九皇素的时候,姚玉芙准备到梨园公会参加聚会,在门口叫了一辆人力车,出门后,见到对面电线杆子下面站着一个人,鬼鬼祟祟地不知在干些什么。原来是在往水枪灌镪水,然后手一抬,拉车人眼尖,高叫快低头,说时迟那时快,姚玉芙赶紧低下头用礼帽遮住了自己的脸,镪水打在礼帽上,呢子礼帽被腐蚀成洞,镪水透入到姚玉芙的右上额,大部分镪水从礼帽上流下来,一件蓝色衬绒袍子大襟上一块长二尺左右,宽一尺左右,从面到里被腐蚀掉一大块。所幸者面部受伤不重,也不妨碍演戏,只在右额上留下一个小小的疤痕。
"承华社"成立后,编演了不少新戏,并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扩大京剧对世界的影响。 芦沟桥一声炮响,抗日战争开始了,梅兰芳在香港,姚玉芙在北京,好象两个人早已商量好了似的,不为日本军国主义唱戏。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二位老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抗日"。
李世芳组班,把原"承化社"的演职员、乐队全吸收进来,只少姚玉芙和徐兰沅(因为李世芳的琴师是王少卿,又是李世芳的老师,故缺徐兰沅)。李世芳是多么希望他的岳父出山帮他一把,王少卿代李世芳前来劝说姚玉芙出山,这时姚家已经没钱了,生活开始困难,王少卿的劝说也被婉言谢绝。
八年抗战,前几年还好过,后几年物价飞涨,姚玉芙当初虽然有几个钱,但坐吃山空,当卖度日,经济条件不好,生活水平猛降,使得子女因营养不良而患上结核病。我的大姐患肺结核病逝,一个妹妹患骨结核,一个在辅仁上学的姐姐因无钱交学费而中途被迫辍学。
"12·8"事件后,梅兰芳回到上海,这是姚玉芙也飞往上海,住在梅家。马思南路121号单有一间是梅兰芳准备招待姚玉芙的住房。二位老人家,互相鼓励;抗战到底,坚持一下就会过去的。在此期间多次受侵华日军的威胁利诱,均被梅兰芳、姚玉芙巧妙地应付过去。其情节与电视剧所示相似,这里不再赘言。
梅兰芳在京剧改革上,也得到姚玉芙的支持与配合。梅兰芳提倡昆曲,姚玉芙陪他唱昆曲;梅兰芳唱古装戏,姚玉芙陪他唱古装戏;梅兰芳唱时装戏,姚玉芙就陪他唱时装戏。有一个笑话:梅兰芳唱时装戏《邓霞姑》最后一场是邓霞姑结婚,扮演邓霞姑丈夫的姚玉芙,照了一张像片,被拿到外地展出并说这是"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结婚照片",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姚玉芙一生追随梅兰芳,梅兰芳一生也不能少了姚玉芙,二人互相都有救命之恩,是生死与共的"梨园羊左"。 (摘自 《中国京剧》杂志 1995.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