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过去的改是完善,是扩大。但不管如何改,仍旧是从古代到古代。大家知道,虽然过去的作者,在写作时是当时的当代,但仍然是与他们前代所处的是同一时代。鸦片战争以后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更不同了,中国进入了近现代时期。昆曲属于过去,用于娱乐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让位给了其他艺术形式。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及艺术形式,唐诗、宋词还能像当时那样时兴吗?昆曲也是,早已有许多新兴艺术从她那里接过接力棒,开始崭新的面貌。
昆曲的作用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现在以不变应万变,充当"百戏之师"功能。现代人再想像过去人那样去改变她,已不可能。语言环境、生活习俗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怎么改也是从古代变成现代了。也就是说,维持不了原形态了。这种改已经不是进步,而是破坏了。古典诗词在发展初期的确也不断在变,不断吸收民间小曲逐渐雅化为律诗、词调;也有许多自度曲出现,最后成为正式词牌。但现在还会有人造词牌、曲牌吗?谁能有本事将七律的格律再改出新的花样来?昆曲也是这样。一般来说,能随便改的东西,表示其不成熟、不优秀、不规范。
昆曲的发展显然与其他剧种不同,内容、方向都不同。她的发展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发掘、修补。其中的扩大应当是复制式扩大、影响面的扩大;而不能是搀杂施假式的扩大!而后者则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昆曲的确是改来的,主要是从南戏系统的声腔艺术改造而来的。但改成的昆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南戏了。同样,如果改昆曲,也不会再是昆曲了,请改革者另外想好个名称再改吧。
想改昆曲者都是些什么人?对昆曲不了解者?不全是。如果是那样倒好办,许多人最初接触昆曲时都以为昆曲摆脱困境的出路在改革。等到他们对昆曲深入了解后逐渐改变了这种不正确观点,反而坚持维护传统昆曲的固有形态。古琴数千年来形制没有多少变化,不是照样传流不息吗?也有些人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对昆曲进行深入、细致、艰苦的研究探讨,不愿意坐冷板凳,看到其他艺术五花八门,就按捺不住,蠢蠢欲试。想当年,演员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农村偏僻地区跑码头,为了通俗化将昆曲降低层次改造成"草昆"。如今没有这个必要了。难道还要昆曲为了五斗米去与各地的地方戏争碗饭吗?还要把地方戏的方式,甚至洋玩意拿来重新包装昆曲吗?我所搞不动的是某些"内行"者要改戏,是不是他们真的将现存的传统昆曲剧目全看过一遍了?如果说,某人几百出戏都看得不耐烦了,实在没东西可看了,想看的发急,我劝他改看电影、电视、其他剧,或者打麻将、电子游戏。省点心,别在昆曲上动歪点子,广大曲友那么多传统剧目还没看过呢,都眼巴巴地等着呢,没心思看新花样。因此,引申出另一种解释就是:热中"创新"的是一部分"圈内人",他们实在丢的太多,不会演以前老师们常演的戏,只好另辟蹊径,干脆改演新戏吧。这样一来,好处多多:容易出名(主要是编、导、主演);没有老规矩,观众没法挑刺;上面给拨款,也可拉赞助。总而言之,主张改革的,很多人表面上的千理由、万理由,都是为了掩盖他们演不好老戏,又想出风头的理由。请不知底细的人赶快醒悟过来,别替他们做无益的宣传了!
真正有责任的艺术家是不主张改革昆曲的,我所接触到的省昆的许多演员、导演都主张坚持按传统办事,某国家一级导演兼副院长每次见到我都表示同意我的观点,他也为此而奋斗。省昆的某著名研究员也极力反对改昆曲。浙昆的汪世瑜很早以前就坚持昆曲不能改的主张。有这样真正热爱昆曲艺术的艺术家和广大曲友,我们坚信昆曲一定很好地传承下去。
本贴由jyl于2001年6月02日00:37:07在乐趣园〖袅晴丝〗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