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yl
云南丽江的纳西古乐改革了吗?没有。它想改革吗?不想。靠它能挣钱养活吗?能。
为什么总有人要改革现有的昆曲呢,总认为传统昆曲没有出路呢?说一千、道一万,这些人根本不喜欢昆曲,从骨子里不喜欢,包括某些靠昆曲吃饭的人(不是所有的)。不喜欢不要紧,很多人不喜欢他所从事的工作,但他不应当破坏他所从事的工作。传统昆曲不合某些人的胃口,但决不是乱行改造的理由。
纳西古乐挣钱了,靠的是正宗,乐谱是老的,乐器是老的,演奏技巧也是老的。而昆曲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最主要的笛子都改了,提胡不用了,三弦也很少见了。早年最先提出这些改制的人士晚年痛悔不已,自认误导了一代人,也误了昆曲的前程。
"有多少人喜欢昆曲?"--有人自认为中国问题提得巧妙。但马上被明白人修正了。正确的问题应当是"有多少人知道昆曲?"。有许多事物人们经接触后而不喜欢的;而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接触。本人在没看过昆剧之前绝对不会喜欢它的,看过之后立即被其吸引而投入其中。看昆剧表演,对大众来说,基本上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只有理解程度差异。即使有些文辞晦涩,用典深奥,也应靠提高观众欣赏水平来解决,可以印发说明、注释(现在的报纸那么厚,完全可以开辟相应拦目)。但决不能以牺牲昆曲的本来面目换取廉价的通俗。好好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原来一直按原著演出,中学语文课本也一直收录,难道也存在看不懂的问题吗?为什么偏要动刀子改呢?我保留的张继青的《斩娥》全场录音,和张静娴的选段,都是按原著丝毫未改的,每听一遍都身手感动。可新编的剧本怎么也找不出那种古朴、凄苍的感觉来。我真想揪住改编者的耳朵,对他大声呵斥,"你吃饱了撑的,瞎逞能!"
昆曲剧目由上千,到300,再到100。中间有过反复,十几年前抢救回一些,如今又丢了回去,恐怕100也难保了。主要精力不是用来发掘、抢救,偏偏找一些不懂昆剧的门外汉编"伪昆剧",实在是有罪。让我们掏钱帮助昆剧,我们责无旁贷,心甘情愿;但被某些人糟蹋昆剧、浪费有限的资金我们痛心!如果由某些并不真正喜爱昆曲的人来掌管昆曲、玩弄昆曲、利用昆曲谋私利,实在让人不放心!
本贴由jyl于2001年5月28日22:03:44在乐趣园〖袅晴丝〗发表.
支持JYL先生的看法,关键是昆曲的艺术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昆曲为何不能与京剧一样成为国粹
昆曲的理解一般不成问题,只是理解不同。而且可以通过提高欣赏者素质来解决。JYL先生的话我很赞同。试问芭蕾舞有几人能懂?但芭蕾舞在中国活得比昆曲好多了。关键是昆曲的艺术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昆曲为何不能与京剧一样成为国粹?昆曲为什么不能与芭蕾舞一样被广大群众认定为高雅艺术。说这些也很无用,我门平民百姓,也不能有什么作用,好在昆曲在台湾已经得到了承认,不然昆曲就更悲惨。试问,现在有哪位曲友愿让他的小孩长大学昆曲,进剧团?长久下去,没有专业演员,虽然可以清唱,终究昆曲作为戏曲的一种是灭亡了。看看京剧,可以在师范大学培养年青演员,可以上研究生班,可以有大将赛、、、为什么比它艺术品位高很多的昆曲却不行。在北京,昆曲是生活在京剧的夹缝中,在浙江、上海,昆曲是生活在越剧的夹缝中,即使在起发源地江苏,也没有将它视为第一剧种。可怜的昆曲。
本贴由A于2001年5月29日11:42:29在乐趣园〖袅晴丝〗发表.
其实实际上的昆剧也不是"第一剧种",更没必要让喜欢和宣传她的人比其他剧种多
昆剧的特质决定了她必然要耐得住寂寞,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她的优势。昆剧完全可以守住自己一方小天地。被主流社会看重对于保存和发展来说并不是好事。与其争"虚名"不如做实事。
本贴由潇潇于2001年5月29日21:45:37在乐趣园〖袅晴丝〗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