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昆曲是昆曲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它融合了昆曲的华丽典雅、婉转细腻风格,结合自身木偶杂技的“草根”元素,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七都洪福木偶昆曲历史悠久,颇具江南戏曲特色,它源于吴江市七都镇吴越村姚家创建的“公记保和堂”,全国唯一的一家木偶唱昆曲的祖传戏班,始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俗称“姚家班”。新中国成立后,姚家班于1955年向政府登记以姚五宝等骨干为班底组成的“洪福木偶昆剧团”,长期进行昆剧演出。
姚家班木偶昆曲一直活跃在南京、上海以及各个城市、乡村,生意兴隆。一般用于婚、寿、满月等喜事日唱堂会,常演一些时令季节戏,如“禁荡戏”、“青龙戏”、“蚕花戏”等等,唱词大多幽默诙谐,不时还间着几句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诨,真是 “双手提活生、旦、净、丑千般态,一口唱妙喜、怒、哀、乐百样声”,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04年,吴江市七都镇人代会把保护传承木偶昆曲工作列入政府的实事工程并加以实施,采取招生培养政策,通过文化、专业考试挑选到5名学生,由政府出资全权委托苏州市艺术学校专业培养,并由木偶昆曲老艺人姚五宝正式收为徒弟,成为木偶昆曲的传承接班人。
目前唯一的木偶昆曲传人姚五宝年事已高,他招收的新徒已经学艺过半,老艺人演唱了一辈子的木偶昆曲正处在转由年轻人担当的过渡阶段。
岁月不饶人,88岁的木偶昆曲传人姚五宝目前养病住在大女儿家,平素已挑不动担也演不了戏了,岁月沧桑写满老人的脸膛,但一说到木偶昆曲即会本能地两眼放光,神采飞扬。见到随去的两位徒儿孙青和施锦芳,老人迫切地想探探两位弟子的学识功底,忙不迭的又是问又是教,还把藏在箱子底下的一件件“宝贝”亮出来,给大家开开眼。特别是在其简陋的老屋,老人更是让笔者看到其藏在大衣柜里的“心肝”木偶,只见一个个身材俊美,脸谱逗人,栩栩如生,随着木偶们的一一露面,咿咿呀呀的昆曲唱腔也脱口而出。喜怒哀乐充满屋子,叫人看得入迷。给木偶穿戴上“济公”装束,来一句“和尚不吃荤,牛肉囫囵吞”,但叫大伙哈哈大笑。
放下木偶,言语之间老人表情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在过去木偶昆曲最兴旺时,演一场可得15个银元(当时1个银元可买15斤大米)戏班子日子过得很富足。而今他担忧徒儿们能否像他一样,把木偶昆曲当作生存的技能,因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投入。做生意需要投入的是资金,做艺术则需要投入整个人生。木偶昆曲还能走多远?
人们在感叹城市戏曲观众越来越少的今天,在富裕起来的苏南农村却有着众多戏迷。“锣鼓响,脚底痒”、“七嬉八嬉,不如看戏”,用这些话来形容村民们对戏剧的钟爱,真是名副其实。全民狂热的场景虽然难以再现,但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木偶昆曲,她的独特魅力在许多人心中仍然是历久弥香。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