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游园惊梦》(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版),是于丹根据其在央视3套《文化访谈录》栏目所作的系列讲演的讲稿整理成书的。被昆曲陶冶多年的于丹,在本书里结合昆曲的经典戏文,细说了昆曲“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灵异、风雅”七大美,同时也介绍了昆曲的唱腔、脸谱、舞蹈、著名演员等。她用的是典型的“百家讲坛”式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平和。应当说,对于不了解昆曲的读者,本书能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但也仅限于此。

于丹说她初听昆曲,有“惊梦”之感,这自然是肺腑之言。但老实说,我读这本书却不曾“惊梦”。因为说到底,这就是一本泛泛介绍的书,内容过于平面化,文字用力也过于均匀。从中,我读不出多少属于于丹的独特体悟,也不能因此而迷上昆曲。比如在《深情之美》一章,于丹就只概略地介绍了《琴挑》这出折子戏的剧情,几乎别无他涉。不要说昆曲的票友,即使是从未欣赏过昆曲的人,只要把那出戏认真看上几遍,也能跟于丹说个差不离。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于丹的欣赏能力和表达水平。我猜测,于丹是有难处的,她在写电视讲演稿时,可能存着刻意照顾大多数观众欣赏品位、欣赏能力的心思,所以束手束脚,没把昆曲的华彩更好地铺排出来。在电视上,有昆曲片断、外景配合着,可能觉察不到这些,然而印成书,“轻浅”的缺憾就暴露了出来。所以,依我看,书的副题“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并不确切。毕竟,“旅”含有艰辛、艰难、深入、深度之意,而这种意味在书里是体会不到的。

于丹总结出的昆曲“七大美”,也许是贴切、精当的。然而试问,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这些剧种,难道就没有这“七大美”吗?于丹还说,“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这不免偏爱了些。

话又说回来,昆曲这种有着600年漫长历史,而今日渐式微的古老剧种,如能因于丹的倡导而振兴起来,并最终能像于丹所期望的那样,欣赏昆曲成为大众的一种时尚而有品位的“慢活”生活方式,那么,于丹功莫大焉。(松风)

(摘自 《京华时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