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百戏之祖,有着600多年传承;昆曲清丽典雅,醇厚绵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几年昆曲的发展遇上了良好机遇,算是春风得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开启抢救保护扶持工程,政府5年资助5000万元用以扶持昆曲院团,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昆曲走出低谷,改变了门前“车马”的冷落。日前全国昆曲院团长聚首北京,为昆曲号脉时,有人指出昆曲新创剧目太少,昆曲有待进一步焕发生机。 提起昆曲,人们容易想到《牡丹亭》、《长生殿》、《琵琶记》、《蝴蝶梦》、《桃花扇》等等,几十年前是这些,几十年后也如斯。去年是国家抢救保护昆曲工程的第一年,全国6个昆曲院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走进校园演出250多场,19万人观看;中国昆曲论坛,70余名海内外专家教授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4台剧目参演;赴海外演出,香飘域外。即便是这样———昆曲的动静很大,但昆曲的剧目生产依然乏善可陈。
昆曲的剧目出新已不容忽视。一位专家指出,出新的重点是创作新剧,也允许复排老剧,但复排老戏必须翻新版本,融入现代观念,不能老演老戏。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光是演员年龄的年轻化,更是从版本上进行了改造,尔后重新包装,这才别具一格。
一个剧种,若总是在旧家底中捣腾,势必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昆曲不能总守着祖宗的家产过日子,剧场里不能老是回响着《西厢记》、《牡丹亭》的旋律。缺少鲜活气息,美丽优雅的昆曲总有一天会老去。
目前,昆曲剧目的生产不尽如人意,可以归结为人才、经费、机制、市场等多种原因,这也是舞台艺术的老问题。欣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自2005年起,昆曲抢救保护扶持工程开始对全国昆曲的六团一所给予百万元和几十万元不等的资助。有关人士指出,这笔资金今后将主要用于对新创剧目的扶持。扶持,不等于抱养,而是奖励、激励昆曲院团找到新办法,使用新手段,焕发新活力。(刘玉琴)

(摘自 《人民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