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为期两天的2006年全国昆曲工作会议暨第四届全国昆曲院团长联席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六团一所的昆曲“掌门人”齐聚京城,昆曲是否适合创新自救成为此次会议的热点话题。

创新自救是否适用昆曲?

在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继上一次在全国昆曲工作会议上提出“昆曲界应生产自救”,此次又提出了“创新自救”的口号。这虽然是全国戏曲界普遍认同的创作宗旨,但对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是否适用呢?与会者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虽然昆曲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这门古老的艺术其实还有很强的生机,全国六团一所不能只做盆景,而要把“盆景”放回到园林中,回到原有的生态中。昆曲曾有的流派与地域紧密相关,因此,建立长三角生态重建机制和南北翼流派分化机制,使湘昆和北昆与自己所在的地方相融,不失为拓展新流派的一种方式。同时还应该同步建立项目研发机制和利用昆剧节这个平台建立交流机制。

今年的1000万元用在剧目上

自从被列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昆曲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从去年开始,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开始实施,财政部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昆曲事业。据悉,今年的1000万元资金将主要用于新创剧目和整理改编传统剧目,以及这些剧目的评估验收。其中包括北方昆曲剧院整理改编的《百花公主》、上海昆剧团的新创剧目《一片桃花红》、江苏省昆剧院整理改编的《小孙屠》等。

验收不合格资金将收回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蔺永钧强调,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不是由国家无条件大包大揽,而是支持那些率先进行院团内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院团,调动和发挥演职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昆曲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于国家每年拨给的1000万元,如果哪个院团的新创剧目在质量上想糊弄、将就,那么资助的资金将在验收后全部收回。(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