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1699·桃花扇》在北京首演轰动之后,中央电视台3月22日晚将该剧主创人员请进《新闻会客厅》,主持人与《桃花扇》导演田沁鑫、主演单雯以及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江苏省昆剧院常务副院长柯军进行了对话,向全国观众介绍了江苏省演艺集团如何用新机制打造《桃花扇》的前前后后,以及对昆曲如何闯市场的探讨。
《桃花扇》全新的运作机制
《桃花扇》是江苏省演艺集团改制以后推出的首部大戏,它的运作和其它戏有什么不同?
集团总经理顾欣介绍说,首先在投入机制上,与以往排戏有很大不同。原来江苏省昆剧院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每年国家拨下的经费基本上用于人头费,而改成企业以后,政府仍然在扶持昆曲,但投入的钱不养人了,而是用于养戏,投到剧目中来。这次江苏省政府给我们投的钱是300万,这300万中间,有100万是创作基金,有200万是作为政府采购预定100场的演出费,如果这100场演不满,政府要把钱扣回去。如果说原来的投入机制是输血,那现在就是造血。
其次是在用人上的不同。顾欣说,改制后,集团对于人才的观念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江苏昆剧院的人才储备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从一个文化产品的开发来看,这样的储备还是远远不够的。原来的体制没有办法从外面请人来,新的体制灵活多了,可以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去请最顶尖的艺术家来打造一个戏。比如说田沁鑫导演,制作人李东,还有服装设计莫小敏,舞美设计肖丽河,我们把国际市场的一些精英人才邀请到这个制作队伍里面。
《桃花扇》不以获奖为参照,而以市场为目的,也是与其它剧作不同的一个特点。“原来国有剧团一般到北京来是为了获奖,而我们这次来就是要让观众说好。”顾欣说,这次对《桃花扇》的宣传、推广,完全是把它当成一个产品在营销。他展示了一幅非常时尚的广告海报:在地铁里面,一个打扮成昆剧里的古典女孩子在沉思。“我想本身这张广告画会吸引很多人,像这种推广,以前的国有剧团很少做这样的事儿。”
16岁的单雯:昆曲传承的希望
《桃花扇》演员的平均年龄18岁,扮演李香君的单雯只有16岁。16岁刚从戏校毕业就能排大戏在戏曲界是非常少见的,这种年龄一般只能演配角或跑龙套,至少要等到30岁才有机会演主角。所以,单雯特别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机,集团改制以后,他们这些年轻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
“其实昆曲最大的问题是传承,它是一个活的遗产,是靠活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如果它的后备力量没有了,有一天你觉得昆曲非常好,可是人才流失了,再想去帮助昆曲,就觉得是遗憾的事儿了。”田导说,“所以我们这次选年轻人,就觉得这样古老的剧种如果是很多年轻的生命体去演绎,它会呈现一种光彩,也希望昆剧能够后继有人。”
江苏省昆剧院常务副院长柯军认为,《桃花扇》老中青三代演员非常和谐的合作,在完美地实践着昆曲的传承大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传承,技术就是戏曲里面的唱念做打,手眼声发部的传承;还有就是艺术的传承;再有一个就是昆曲品格的传承,昆曲应该是品格比较高尚的,让我们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一代一代的昆曲人能够传得下去,最关键的是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昆曲的受众面超出了想象
“从《桃花扇》这三天在北京的演出来看,它的受众面超出了我的想象。”顾欣说,原来我以为这个戏就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会喜欢,没想到年轻人、大学生也入迷,像19日晚上的演出,保利剧院门口一票难求,演出完了,谢幕的时间长达十分钟,这个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出高质量的作品,如果你拿出来了,观众会喜欢的。原来昆曲只是关在深闺大院,很自恋地说自己是个非物质遗产,然后说如果观众看不懂,那是这个剧种本身受众面就不大。实际上你往市场上一看,贴近群众以后一看,老百姓还是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
“我现在有一定的压力,要保证它的演出场次,保证票房,才能把投资收回,才能赚钱。在以往改制之前,我没有这样的负担。”不过,顾欣同时也充满信心。他预计,《桃花扇》600万的投资两年左右可以收回,两年后就可以赚钱了。“我们预算从今年3月份到2007年底,演250场左右,平均应该在五到八万一场,再加上政府采购一部分,应该能够把整个投入收回。还有一个海外市场,现在有五大国际艺术节已经看好《桃花扇》,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8月。”(汪秋萍)
(摘自 《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