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田沁鑫导演的《桃花扇》,这个版本舞台处理很不错,那个围廊的设计传统现代感皆有之,舞台调度也是把现代戏剧中的一些借鉴东方戏剧的东西又搬回到东方戏剧里,已经分不清彼此了。演员都极年轻,谢幕时老师都跟学生一起挽着出来,大家都更热烈地鼓掌,非常热烈的一幕。传统戏剧的魅力,在于它那招式是那么熟悉,可是又那么新鲜,能够唤起我们心中的种种共鸣。
昆剧之美,是美极了但是也太颓靡了,这么精致优雅到极致,明代的东西总是那样的精致到令人无话可说。你也明白为什么这个文化继续不下去了。晚明那个时代,像古埃及,古罗马的末期,的确也该亡国了。而且传统戏剧中的小生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完全彻底的女性化,我们那个时候的文人就是这么女性化,然后又是统治阶级的。
原来当然知道《桃花扇》讲什么故事,但是从来没看过,也没读过剧本,所以对结局完全吃了一惊。国破家亡,两个情侣居然被道士训斥了一通,然后就斩断情丝,遁入道门。如果说在国破之前为了保卫家国而牺牲爱情还是值得的,可是国破家亡,还有什么能剩下呢?不过是私爱的一点慰藉吧。这点《倾城之恋》更符合真实,倾城的末世成全了一个女人。这也算女性主义对传统的颠覆吧。所以我不能接受《桃花扇》的结尾,不过是中国文人假惺惺的姿态罢了。如果真的有作为,也不至于靠牺牲与女人的爱情来表示对国家社稷的最后的忠诚了。早干什么去了?!这个“倾城之不恋”,以今日观点看来有点太奇怪了。
因为说到倾城之恋,忽想起英国作家格林的小说《恋情的终结》,也是讲战乱中一对男女,他们是婚外私情,在一次轰炸中,女人向上帝起誓,如果逃过一死,就放弃有罪的爱情,她果然没死,但她得实践诺言。
侯方域未必发过誓说如果家国不保就放弃爱情,但是国家社稷就是中国士大夫的宗教,国家亡了,他得以放弃个人来赎罪,起码他的理想是这样的,但是多数人其实是做不到的,现实中的确侯方域本人其实就没有做到,所以这样的戏就更受欢迎了。
《桃花扇》之声名,这次观后才恍然大悟。它以儿女之情寄托家国兴亡之忧,在清初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可以理解,即使以后的士大夫阶层也因此对它欣赏有加。国学大师钱穆推举《桃花扇》,认为比《红楼梦》高,因为这里是讲亡国之痛,而《红》不过是讲毁家之痛。而且,《桃花扇》最后国家高于一切,而《红楼梦》却把情抬到儒教正统不能容忍的地位。最后的结局都是出世,但是原因不一样。这倒真是在西方读女性主义理论时太随手可以用来做论文的素材。这位钱穆先生的论调,跟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何其相像?(钱先生就是《红楼》里的贾政一类吧。)

(摘自 《北京青年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