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昆山的中小学生来说,优雅、精致的昆曲已不再只是文学课本中的简单描述。他们不仅能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精湛的昆曲表演,还能与中国一流的昆曲演员同台演出,如果对昆曲有兴趣他们还可以进入相关的昆曲班观摩,系统学习有关昆曲表演的专业知识。昆曲已经走入昆山的中小学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座上宾”。
“没有想到昆曲在昆山如此受到中小学生的欢迎,每场演出都能引起学生巨大反响。”在5月底结束的“昆曲故乡行,高雅民族艺术进校园”演出活动中,省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鸿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在历时2个多月的演出活动中,演员们走遍了我市城乡的中小学校,所到之处均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昆曲渐趋式微、濒临衰落的时期,在昆山校园内依然可听到清丽昆曲,说明昆山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这与昆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密切相关,昆山视昆曲为瑰宝,为抢救、保护、复兴、发展昆曲艺术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投资250万元在亭林公园内修建了“昆曲博物馆”,搜集、陈列了大量昆曲史料。另外,昆山还成立了昆曲艺术研究会,以研究、挖掘、整理和推介昆曲艺术为己任,促进昆曲艺术交流。2000年5月,中国首届昆曲艺术节在昆山开幕,全国各地的昆曲艺术家云集昆山,共商发展、保护昆曲大计。不仅如此,还积极推进昆曲艺术进校园活动,使昆曲艺术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昆班”走进中南海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就开始恢复昆曲教学,并成立了“小昆班”,聘请昆曲前辈执教,此举得到了“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关心。他们先后排练了《十五贯·访鼠测字》、《牡丹亭·游园》、《琵琶记·扫松》等折子戏,多次在大型文化活动中公开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 1993年,“小昆班”参加了江苏省首届中小学戏曲汇演,获得一等奖。之后晋京演出又获得成功,在京演出时还被邀请到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昆山后辈对昆曲的热爱和追求让中央领导和北京戏曲界前辈倍感欣慰。1994年和1997年,“小昆班”又出访韩国、日本、香港等地作交流演出,进一步弘扬昆曲艺术。最令人难忘的是1998年10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昆山考察期间,专程赴昆曲博物馆观看了“小昆班”演员献演的《牡丹亭·游园》,总书记还高兴地同小演员们合影留念。

“新兰”昆曲班人才辈出

为开展学校特色教育,1994年,正仪中学与苏州艺术学校合作,推荐对昆曲有浓厚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校深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不少学生在苏州艺校的培养下,成为现代昆曲表演舞台上著名的演员,如正仪中学1994届毕业生俞玖林,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男主角,多次到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在戏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2003年,正仪中学“新兰”昆曲班正式开学,43名来自省内各县市的学生在这里进行为期3年到5年的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成绩优异者将进入各专业演出剧团。
“新兰”昆曲班成立后,经常举办公开演出,受到戏迷们的高度好评。在中国第8届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正仪中学选送的4个曲目引人注目,其中的《石秀探庄》和《扈家庄》入选参赛,参加小梅花奖角逐并获奖。正仪中学校长朱卫国对记者表示,昆曲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在昆曲教育上推陈出新,在普及、推广方面尽心尽责。他表示相信,“新兰”昆曲班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成为昆曲表演舞台上一支生力军。

昆曲走进周庄

周庄古戏台经常举行昆曲演出活动,在旅游界影响很广。为进一步弘扬昆曲艺术,周庄镇中心校在镇党委宣传办、镇文广站和苏昆剧团的共同支持下,将昆曲艺术引进了校园,大力开展“小昆班”演出活动。
苏昆剧团的年轻演员施远梅日前走进了周庄镇中心校,虽然是第一次走上讲台,但凭着在周庄古戏台一年多的演出经验,通过自己精彩的演出,将学生引入昆曲的意境。80多名小学生跟着施老师,运用灵活的眼神和多变的神态表情将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一位10岁陆姓学生说:“我从6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到昆山等地看昆曲,当时怎么也不理解其妙在何处。现在,经过施老师的讲解,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昆曲艺术真是美妙。”
据了解,古镇周庄将通过“小昆班”教学活动,让昆曲扎根周庄,代代相传,成为周庄旅游的又一块“金字招牌”,实现“游周庄古镇,赏昆曲艺术”的目标。
“只有年轻一代喜爱昆曲,昆曲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
李鸿良说。“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对昆曲没有兴趣,而是缺少接触昆曲的机会。”从文化心理方面分析,青年学子往往是带着图腾崇拜的文化情结来观看昆剧表演,并要求从中获得审美与思考的双重满足。因此,加强学校与昆剧院团的交流,将有助于昆曲艺术的繁荣,并朝着“精致化、经典化”的方向发展。

(摘自 《昆山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