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在沪闭幕的全国昆曲工作会议上获悉:从2005年至2009年,国家财政将连续5年、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以实施对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与会人士就如何贯彻实施今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
该方案明确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以现有的昆曲院团为基础,以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骨干,以确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一定的经费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在今后五年内,建立3到4个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培育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扭转昆曲艺术目前的困境,使昆曲艺术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不过,对于这5000万元专款会不会“打水漂”,不少关心昆剧前途命运的人都心存质疑。对此,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这笔钱不会发人头费,不会搞“大锅饭”或平均主义,而是要把钱花在项目上,实行项目补贴制,用这笔钱支持那些率先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院团。
不过,陈晓光特别强调,当政府承担了保护责任,投入资金后,昆曲能否得以续承并发扬广大?这个不好说。政府只能是帮助昆曲恢复“造血功能”,而不能决定昆曲的命运。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认为,政府投入资金,是好事。但要有良好结果,还需要更多细致的、可操作性的计划,不能大而化之。
知名作家、“昆曲义工”白先勇的回答仍与《牡丹亭》有关,他说:“要是我能得到1000万元的资助,我相信可以建立一套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并把《牡丹亭》带到全球巡演,使之像音乐剧《猫》、《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走向世界,长演不衰。这样一来,昆曲自然就可以留存。”(记者 潘妤)

(摘自 《东方早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