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昆曲的发展,自明代中后叶起,笛子成为昆曲伴奏的主要乐器,故以“曲笛”来命名之。而在长期的匹配过程中,昆曲塑造了南方竹笛的基本表达方式,亦成为竹笛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将昆曲元素作为音乐主题,经过变奏加花发展成结构完整的独奏曲,再到将传统昆曲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由写景转向写意,最后是将昆曲的神韵凝练进乐曲的神韵中。在手法上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最终去其型而留其神,在保留传统审美取向的框架内,寻求跨文化领域美妙的平衡。昆曲元素的衍生方式从拿来主义到最后凝炼成辨识度很高的昆韵。


骆方舟,男,西北工业大学声学硕士,主攻乐器虚拟仿真。自幼跟随原苏州歌舞团顾昌其先生学习手风琴及配器。后受传统文化熏陶,自学笛箫、昆曲多年,期间广泛求教,痴迷其中,对昆曲的音乐体系及声环境颇有心得。

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是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笛声与人声的近似性,也决定了笛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典雅秀美、柔曼婉转的美学品质。这与昆曲强调人之啭喉之声,彰显气无烟火的水磨调,进而形成柔美宛转、气韵悠长的音乐审美,有着极强的内在一致性特征。在演奏中同样有名目繁多的演奏技法,如颤、叠、震、打、赠、唤等等,并形成平稳悠长、虚实相间、强弱适当的气息运用技术。

直播形式:语音及图文主题在线课堂,准时开始,主持人会引导大家参与。主屏为主讲老师主讲区,聊天室为听友自由讨论区,分屏同时进行。精华评论和提问将在主讲人主屏中出现,疑问将第一时间得到解答。

温馨提示:报名即可参与昆曲社群分享,分享结束后可永久保存,无限回听。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