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秦给大家介绍了这本由秦淮区政协组织编撰的《秦淮“非遗”谱》 后,很多小伙伴都来打听这本书。
这不从今天开始,小秦就带大家一起来仔细阅读这本《秦淮“非遗”谱》吧。
中国昆曲艺术
项目类别:传统戏剧
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故名之昆曲,现又称之为昆剧。历史上有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杭州腔,被称为昆曲(南戏)五大声腔。
昆曲发源于昆山,传播于南京,兴盛于秦淮。元末时的元杂剧已经式微,昆曲在其4折的基础上扩充为20多折、40多折、50多折。元杂剧的重要作家白朴长期在南京创作。元杂剧代表性作品《墙头马上》、《西厢记》、《窦娥冤》等剧本,后来不少被改编为昆曲。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弘扬优秀文化,他认为昆曲高雅,就把起源于江苏昆山千灯镇的昆曲推向全国。他首先在南京建造16楼,使之成为昆曲演出的场所,极大地提高了昆曲的地位。
当时在南京演出的第一部剧是《琵琶记》。秦淮河两岸的河厅河房和大户人家“楼”、“台”、“院”、“堂”、“场”等处,自然成了昆曲的舞台。明末清初秦淮文人余怀,在他的《板桥杂记》里把秦淮比作昆曲表演的“仙都”,沿秦淮河一带就有昆曲戏班130多个,“秦淮八艳”皆是昆曲的知名演员。在中国戏曲史上有几大名著,如《琵琶记》、《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和《长生殿》等剧作,无一不是昆曲。明清时期乃是昆曲的辉煌时代、那时有500多名剧作家经常创作昆曲剧本,完成了2000多部剧本。
昆曲发展至今已有600个春秋,600年来昆曲虽经兴衰起伏,然而它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但是它从没有离开过秦淮,江苏省昆剧院如今就坐落于古色古香的朝天宫旁。
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剧照
(一)秦淮画舫、河房里的昆曲。桨声灯影、十里珠帘的秦淮,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歌舞胜地。秦淮河两岸河房鳞次栉比,店家林立,河中画舫如梭,早就是全国知名的旅游休闲中心。江南贡院就在附近,这里更是人文荟萃之地。而画舫里、河房中的昆曲演出活动,则是秦淮文化土壤盛开的雍容美丽的花朵。
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剧照
秦淮歌姬们争唱新声。早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99),当时的秦淮歌姬即以能唱昆曲新声为时尚。潘之恒《艳部金陵》里说:“趋狭斜者竞新曲,以魏良辅腔为高”。至万历初,昆腔大盛于南都,压倒其他声腔而成独霸的局面。
莲台仙会,竞唱评品。明代隆庆四年(1570),梁辰鱼、曹含斋、吴昆麓等名士,在秦淮河畔举行“莲台仙会”,邀集擅唱昆曲的歌女杨璆姬、蒋玉兰等14人,进行竞唱品评。曹含斋写了《莲台仙会品》,记载了歌女们的姓名。潘之恒《莲台仙会叙》中,还为“善音律”的杨璆姬等人立了传。
十二楼船闹秦淮。《虞初新志》记载,某年应试者毕集于秦淮。“嘉兴姚北茗,用十二楼船于秦淮,召集四方应试知名之士百余人,每船名妓四人侑酒,梨园一部”。灯火笙歌,为一时之盛。
士歌姬盛大曲会。据《凤麓小志》记载,名流朱可浧,尝于中秋夕,开诗社于秦淮,会名士张幼于辈百二十人,名妓马湘兰以下四十余人。
江苏省昆剧院《白罗衫》剧照
复社文人河亭高会。1642年,复社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在秦淮河亭置酒高会,欢迎冒辟疆和董小宛再到秦淮。凡吴、越、闵、楚预章之客皆在,不下百余人。
丁式河房的盛大雅集。清顺治十四年(1657)秋,冒辟疆再到金陵,邀约旧友子弟94人,集会于秦淮著名串客丁继之的河房。陈子龙、陈维崧、吴孟坚、戴本孝等人均在。恰好龚鼎孳携顾媚重游秦淮,又恰逢顾媚30岁生日,便招宴这批名士,饮宴串戏,雅集欢聚。
《牡丹亭》在南京的演出。汤显祖1598年写成《牡丹亭》,很快就在南京演出了。著名剧评家潘之恒主持并评议了这次演出。此后昆曲《牡丹亭》越演越盛,连演十年不衰。
(二)秦淮是明清历史的大舞台,也是昆曲发展、繁荣的大舞台,此处名伶辈出,艺绝华夏。
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剧照
唯一写过昆曲剧本的歌姬马湘兰。秦淮八艳之首的马湘兰(1548—1604),乃是金陵昆曲名伶,并蓄有家班,有诗集二卷。她撰有《三生传》传奇一部,是写过昆曲剧本的青楼第一人。
倾国倾城的陈圆圆。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1623—1695),著名昆伶,善琴能画。《圆圆传》说她“声甲天下之声,色甲天下之色”。在明清易代之际,吴三桂在山海关听说陈圆圆已落李自成之手,“冲天一怒为红颜”,便大开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内,明朝与大顺政权俱亡。
多才多艺的董小宛。董小宛(1624—1651),著名昆曲名伶,诗词书画、食谱茶经皆精。文人冒辟疆爱慕其美貌才德,便月夜造访,董小宛亦倾心相许,此后两人相亲相爱、举案齐眉。
顾媚的精彩演出。明代崇祯九年(1636),秦淮八艳之一的顾媚在她的居所眉楼演出了《红拂记》、《邯郸记》等,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名士张明弼等人前去观看演出。
《板桥杂记》、《陶庵忆梦》的描述。余怀在他的《板桥杂记》里写道,河房“入夜而擫笛搊筝,梨园搬演声彻九霄”。长板桥一带,“每当夜凉……此吹洞箫,彼度妙曲,万籁皆寂,游鱼出听”。张岱《陶庵忆梦》写道:“秦淮河房……寓之者无虚日……画船箫鼓,去去来来……舟中铙钹,宴歌弦管,腾腾如沸”。
石巢园里的阮鬍子。阮大铖(1587—1646),安徽人,人称阮胡子。曾列东林党,后又谗事魏忠贤,结为党羽,为士林所不齿。后到金陵,在现今的门西筑石巢园,于园中居住了17年。阮大铖本是无耻小人,却很有才华,精于词曲,写有传奇是十一种。传世作品有《燕子笺》、《双金榜》、《春灯谜》、《牟尼合》。他是一位集编、导、演于一身,又精通昆曲舞台艺术规律的戏曲家。
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剧照
芥子园里的戏曲大家。芥子园位于现今门东的周处台西侧,园子虽小,名气却大。园主李渔(1611—1680)是著名园艺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大导演、小说家、诗人、美食家、出版家。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等。他蓄养了以家姬为主要演员的昆班,常到全国各地巡演,对昆曲的传播有着重要贡献。
桃花扇底送南朝。《桃花扇》传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昆曲剧本。孔尚任在写作此剧之前,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准备,终于在1699年创作完成。他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虽为戏曲,可作信史阅读。
昆剧《朱买臣休妻》剧照
明清时期,金陵是刊刻传奇书籍的中心之一。当时其他刻书的城市还有杭州、湖州、苏州、常熟、徽州,但在刊刻数量上,南京约占全国的60%左右,超过上述五地的总和。后来翻印或汇刻这类书籍时,一般以金陵原刻本为蓝本的为多。就连《古本戏曲丛刊》这部巨构中的传奇,也以金陵原刻为多。当时金陵知名的“书林”有富春堂、广庆堂、继志斋、文林阁、师剑堂、唐氏世德堂、两衡堂、凤毛馆、德聚堂、石渠阁、文秀堂、长春堂、丽正堂、翼圣堂、咏怀堂、奎璧斋、唐晟、顾璘、顾起元归鸿馆等。大量传奇和理论著述在金陵刊刻发行,不但对当时昆曲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而且对后世昆曲的传承,也有不可磨灭之功。
(四)民国时期南京虽为首都,已没有一个职业昆班和家班。只有少数清客和串客偶有小规模曲会和串演。曲师中著名者为爱新觉罗·溥侗(红豆馆主)、甘贡三、张善芗等。1935年甘贡三受百代唱片公司邀请,灌制过昆曲唱片。1936年爱新觉罗·溥侗、甘贡三曾在南京电台向全国作昆曲演播。1948年甘贡三花甲堂会,一门三代同台串演《天官赐福》,被传为佳话。业余曲社有1932年冬成立的紫霞曲社,社长吴梅,主要成员有卢前、唐圭璋、张善芗、甘贡三、徐炎之、王道之。活动地点在今天杨公井古旧书店二楼。1933年又成立了公余联欢社,甘贡三任昆曲组组长,聘爱新觉罗·溥侗为指导员。外地来宁演出的班社,有上海的仙霓社和北平的祥庆社。
这一时期的昆曲演出生意较为惨淡,但也出现了一道闪亮的光芒,那就是出了一位曲学大师吴梅。他著有《顾曲麈谈》、《奢摩他室曲话》和《霜崖三剧》等。他创作的传奇,曲词文采、音律俱工,还兼临川、吴江二派之长。吴梅的弟子、江南才子卢前也有关于曲学的论著,撰写过《楚凤烈》等传奇,可惜中年早逝。
昆剧《朱买臣休妻》剧照
(五)1949年以后,南京昆曲开始复甦。1953—1954年间,张正吟(画家、古琴家)发起“三六九乐社”(因活动地址在三条巷六合里九号张宅,故有此名),成名有夏一峰、吴造峨(吹笛)、虞天局、甘贡三、甘南轩、宋文治等。
1958年江苏省戏校建立昆剧科,知名教师有宋远之、宋衡之、吴秀松、何静源、武俊达、高慰伯、徐振民、李金泉等人。共培养了四批学员。
1960年成立江苏省苏昆剧团,1977年改称江苏省昆剧院。院址在朝天宫东侧的江宁府学内。他们时有公演,招待外宾,出国访问,演出频繁,至今已固定于每个周末演出。涌现了梅花奖得主、表演艺术家张继青、石小梅、张寂蝶、胡锦芳、林继凡、黄小午等很多优秀演员。现在,第二梯队的程敏、徐云秀、孔爱平、李鸿良、计韶清、钱东霞、钱振雄、龚隐雷、季蔼琴等人,在全国昆曲舞台上也堪称一流。江苏省昆剧院在全国昆剧院团中,不论演员阵容、演艺水平,都是名列前茅。
1954年成立南京乐社昆曲组,由甘贡三任组长。“文革”后的1980年恢复活动,甘南轩、爱新毓奇先后担任过组长。后改名南京曲社。1981年南京乐社昆曲组在瞻园举行过“仲春昆曲茶会”,邀请正在南京的俞振飞、沈传芷、赵景深、王季思、马彦祥、张庚、郭汉城、马少波、俞琳等名流到会。
1982年江苏省昆剧研究会在南京成立。名誉会长汪海粟、匡亚明,顾问郑山尊、副会长王守泰、董昌达、顾笃璜,秘书长徐坤荣。
1986年河海大学成立石城昆曲社。1993年在河海大学举行过“迎春曲会”,欢迎日本昆曲之友社和苏州大学昆曲本科班访宁。
1989年海内外京昆联谊会昆曲组成立,承办过“宁扬曲会”。
1991年底金陵昆曲学社成立。1995年5月1日至6日,金陵昆曲学社与江苏省昆剧院联办了1995年春季昆剧展演周,观众一律免费入场,盛况空前。
江苏省昆剧院《1699·桃花扇》剧照
这一时期重要的昆曲书籍出版。有王守泰等人的《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王守泰的《昆曲格律》,吴新雷等的《中国昆曲大辞典》,武俊达的《昆曲唱腔研究》,武俊达等人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昆曲分卷》,胡忌的《昆曲发展史》、《郑传鉴及其表演艺术》,丁修询的《笛情梦边——记张继青的艺术生活》等。
南京昆曲曾经极度繁荣,外因是全国昆曲的整体繁荣,内因则主要是明初朝廷的倡导、南都的政治地位,富饶的农业和繁荣的商业经济,尤其是人文荟萃的文化中心城市和秦淮特殊的区位文化,促进了昆曲的发展。
中国昆曲艺术,于2001年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杨丽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