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十艺节观众期待已久的青春版《牡丹亭》精华版将于今明两晚在济南省会文化中心大剧院撩开人们的期盼。这部柔情万种的经典剧目看点在哪?17晚,记者探班《牡丹亭》排练演出现场,采访到了昆曲的老艺术家张继青、汪世瑜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
张继青:唱腔细腻婉转 表演青春靓丽 看听皆是画

张继青老人是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享有“旦角祭酒”之盛誉,不仅是早年《牡丹亭》杜丽娘的扮演者,也是新版《牡丹亭》艺术指导。虽然已是75岁高龄,但谈到昆曲《牡丹亭》,还是开心得像个孩子。

你知道江南水磨漆器、水磨年糕吗?张继青说,昆曲就像它们一样是用水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昆曲就好似苏州的水磨漆器,所以昆曲的主流唱腔又称水磨腔。她告诉记者,《牡丹亭》唱腔细腻、婉转、圆润,看这部作品,需要的是静听细赏,就像品茶一般,先看、再闻,慢慢品尝,来不得半点焦躁,待慢慢咽下后,才能回味无穷。

再就是青春版《牡丹厅》集聚了一批青春靓丽青年演员,从演员造型、到舞台整体布置,都非常的美。既改编了艺术经典,也融入现代趣味,既保持了经典精华,又彰显了高雅精致。

作为老一代艺术家,张继青说,该剧总制作人白先勇先生一直在打造最完美的《牡丹亭》,邀请了诸多昆曲前辈在该剧中传帮带,要求老艺术家把昆曲的绝活传承下去。此次《牡丹亭》中,就不乏这些绝活,需要观众细细欣赏。

汪世瑜:真情回归打动年轻人

素有“巾生魁首”之称的汪世瑜老人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兼艺术指导,也是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他一直在排练现场细致的观察每一个细节,并不时挑毛病。虽然刚刚结束近3个小时的指导排练,老人依然精神焕发,和记者兴致勃勃地攀谈起来。
他说,青春版《牡丹亭》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是一个非常优美的神话爱情故事。主人公生生死死都是为了一个“情”字,为了情可以死,为了情也可以死而复生。正是所谓“爱得死去活来。现代青年的爱情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什么是情什么爱甚至有些迷失。这部戏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是因为青春版《牡丹亭》会让年轻人找到迷失的爱,那种可以舍弃一切甚至生命的爱,对于观众来说是真情的归回,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

汪世瑜告诉记者,这部戏能够在今天广受关注,就在真情回归,该剧目不管到哪个大学巡演,大学生戏迷都看得“如醉如痴”。尤其是到北大演出时,大受欢迎,有的学生看了后直呼:美得让人窒息,恨不得死在戏里不出来了。

蔡少华:至情至真 传承梦想

制作人蔡少华向记者介绍说,青春版《牡丹亭》是从昆曲发源地开始的一个实现昆曲全面传承的梦,是当代人昆曲人一个实践昆曲活态传承的梦。这里包括剧目传承、演员传承、观众传承等重大课题。

他表示,该剧最值得观众品味的一个是“美”字和“情”字。观众可以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去发现它的美,人美、服装美、音乐美、剧本美,每个人都可以在里面发现不同的美,感受别样的美。

蔡少华说,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昆曲艺术的写意诗化、细致典雅的表演风格的同时,全面展示出昆曲人文性、历史性的本质特征,将传统艺术风貌与当代观众审美诉求相调适,焕发了古老昆曲艺术的时代青春,不仅成就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也探索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有益道路。

蔡少华告诉记者,观众传承是他们一直努力的做法,培养大学生观众成了昆曲的一个目标。多年来,该剧目走进众多大学并广受欢迎,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伯克莱大学相继开设了昆曲课程,都为600年昆曲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剧迄今在海内外巡演221场,直接进场观众50万人次,年轻观众占比75%。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青春版牡丹亭海报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牡丹亭》剧照“回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