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先生策划、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被称之为青春版,走出国门,驰誉全球,乃大好事,我极为欣慰。

不过,若按照中国戏曲的传统、中国戏曲的美学要求,查考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牡丹亭》从来就是青春版。梅兰芳、程砚秋先后邀请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都是青年时代,他们合演的《游园·惊梦》得到群众热烈欢迎,看得如痴如醉,正因为舞台上散发了浓烈的青春气息。

梅兰芳年纪不到五十岁,便开始考虑编演新的剧目,他觉得再一直演《贵妃醉酒》、《霸王别姬》,不是太合适,于是选择了《穆桂英挂帅》,这是一代大师的英明、果断的选择。

当年徐平羽、陈沂两位老领导在上海时,曾经苦口婆心地劝告一位艺术成就甚高的老艺术家,不一定再上舞台,不妨以培养下一代为主要任务,我认为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之初,老艺术家已经被耽误了十几年珍贵的青春而进入中年,重登舞台便更难下决心转而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下一代,这是情有可原。但时至今日,如果老艺术家不忍心离开观众,决心“死也要死在舞台上”,即使观众发现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已经失去当年的光彩,也不忍心说出来,更不可能当面道破。恕我直言,有些老艺术家在这一方面,可能较少或者没有换位思考。

白先勇正是看准这一点,把“青春版”《牡丹亭》推向全世界,也恢复了《牡丹亭》本来就是“青春版”的优良传统。

当然,老艺术家在一些重大节日,做一些示范演示还是会受到热烈欢迎的,但一直占据舞台,使青年演员得不到更多的上台机会,就实实不妥了。我希望现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也要有远大的眼光,让《牡丹亭》永葆青春。

(作者为戏曲史家、作家,现年96岁)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