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之声网上海12月24日讯(记者:张笛)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听昆曲,怎知两岸情浓至此。各位听友,一直以来,“昆曲最好的演员在大陆,最好的观众在台湾”这句话是很多人对两岸昆曲的解读。2018年,我有幸结识了几位台湾昆曲人,伴着那婉转的唱腔和娓娓的讲述,他们为我翻开了几段缕缕昆曲情牵两岸的动人故事。

说到昆曲,不得不提到她的发源地——江苏昆山。六百多年前,这种由江南水乡孕育出来的清新小曲走出吴侬软语的苏州。从明朝万历年开始,经过魏良辅、梁辰鱼等戏剧家发展后的昆曲走进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也走进皇家宫廷的戏楼高台,在随后的两百多年间独领风骚。不难想象,在清朝闽粤两地百姓大规模迁居台湾时,当时的流行艺术——昆曲,自然也传到了台湾。此后,昆曲在台湾几经沉浮,虽不复当年家喻户晓的盛况,但依旧被许多人所痴迷。来自台湾的90后女孩吕家男便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7年2月份过来工作,然后才开始接触昆曲。我觉得 昆曲很特别、很慢、很美、很细腻,一个字一个眼神,唱念做表舞你都要很到位。因为我在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 学昆曲要讲苏州话,我一开始一个字都不会,我刚学的时候老师就说就台湾味很重。”

生于1993年的吕家男毕业于台湾戏曲学院,凭借着12年的京剧童子功和江苏知名昆曲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吕家男到昆山当代昆剧院短短一年,便已崭露头角。她在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中饰演春香,天真活泼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18年6月,吕家男跟随剧团回到台湾演出,这是她在父母和亲朋面前第一次展现自己的昆曲风采。

在昆曲牡丹亭中,《春香闹学》是最为活泼、诙谐的一段,也是小花旦的重头戏,吕家男把小丫头春香的纯真、率性演绎得活灵活现,增添了许多童趣。只是,这一刻的精彩背后需要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只有吕家男自己知晓。

“小时候我们练倒立要二十多分钟不能下来,然后边哭边倒,泪水跟汗水交杂在一起,太累太苦了。有时候练太累,老师说休息的时候,同学全部都到厕所里面哭。我觉得应该就是喜欢,我才有办法一直坚持到现在。”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吕家男的理由很朴实,在她灿然的微笑中,我看到了她对于昆曲艺术的那份真挚的情感。在台湾,因为喜欢昆曲而默默坚守的还有很多“昆曲义工”,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洪惟助就是有名的“戏痴”。在两岸隔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和一大批台湾曲友因为无处欣赏高水准的昆曲表演而深感遗憾,因此,1990年洪惟助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便来到上海寻访上海昆剧团。当他现场看到专业的昆曲表演时,惊叹不已:原来这才是文人雅士们心中的昆曲!原来台湾的昆曲传承已经缺失了太多!当时的大陆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的大陆民众对曲高和寡的昆曲并不热衷,演出市场异常冷清。或许是不想让大陆的昆曲再留下“断井残垣”的遗憾,或许是想让更多台湾曲友同享这“姹紫嫣红开遍”的美妙,洪惟助便萌生了为昆曲做点事情的想法。

“因为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剧种,上承元杂剧、南戏,下启清代的各种地方戏,所以他是戏曲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剧种。但在台湾专门研究戏曲的当时还没有。不止在台湾,当时在大陆真正研究昆曲的也不多,也很寂寞,都是老先生。演昆曲的虽然有’800壮士’,(但)不太演戏,演戏也没什么人看,那我觉得应该为这个剧种做点事。”

从1991年开始,洪惟助牵头发起了“昆曲传习计划”,邀请大陆六大昆曲院团的一流演员到台湾为曲友们教学、演出。白先勇、曾永义等众多台湾大学教授、文人、曲友纷纷加入“昆曲义工”的队伍,他们成立曲社、昆剧团怡情养性。昆曲,讲究口传心授,影像资料很重要,他就像追星族一般蹲守剧团排练厅,用摄像机记录下“传字辈”老师们排练、教学的画面。2000年,洪惟助组织了台湾昆剧团,成为台湾的一支昆曲生力军。

“我们1991年开始就有‘昆曲传习计划’,我们请了很多大陆演员来教学。到2000年传习计划结束,我们想到一个办法,我们请老师来演戏,演戏之前就教我们这个戏,所以我们学了很多戏,我们台昆能够演的戏已经有12个了。”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洪惟助对昆曲的执着和付出,也给他的儿子洪敦远刻下了深深的精神烙印。2016年,洪敦远深思熟虑后,选择来到位于昆曲故乡的昆山当代昆剧团,成为剧团的作曲和乐队指挥。2018年的昆山新春音乐会上,洪敦远创作的《不伏老》首次登台亮相。这曲《不伏老》全曲板式丰富、快慢分明,衬着生动流利的唱词,展现出关汉卿豪放的个性和献身艺术、至死方休的一生。对于洪敦远而言,父亲洪惟助40多年对于昆曲艺术的痴迷不悔,与戏痴关汉卿又是何其神似!

  台湾昆剧团团长洪惟助(右)与昆山当代昆剧院总经理张克明(左)

正是在洪惟助等一批两岸曲友们的不懈推动下,才最终促成了中国昆曲成为第一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10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授牌仪式上,北方昆曲剧院的魏春荣和她的老搭档马宝旺代表中国昆曲演出《活捉》,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回忆说,台下不同肤色的所有观众都被这来自中国的古老艺术征服了。

“当年一共有19个非遗项目,我们中国的昆曲名列榜首,我们的证书,001号。我们北方昆曲剧院的品牌演员魏春荣,她演了一段戏。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在台下写了一个纸条,他在纸条上写,‘这是我迄今为止在国际舞台上看到的最美丽的一门艺术’。其实这不是魏春荣个人的魅力,这真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昆曲申遗的成功,不仅让两岸昆曲人欢欣鼓舞,也让有着“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昆曲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大陆最早市场化运作的昆曲人之一,有着“昆曲王子”美誉的张军从1998年开始普及推广昆曲,在2009年,他又辞去上海昆剧院副院长之职,成立了自负盈亏的“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谈到大陆昆曲市场的转变,张军直呼不可思议。

“2008年的时候,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看昆曲的观众,66.6%的是15-35岁的高学历青年观众,其中,50%是因为昆曲的青年普及活动知道昆曲的。600年历史的昆曲,是现在的戏曲剧场里观众最年轻的一个剧种,哇,人家不能想象!我们十年前想过果实会这么丰盛吗?没有。但我们这十年心无旁骛的就扎下去做了,就为了一件事情——把我们觉得美的昆曲让大家知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