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兰花指最初是什么姿势?倒酒该往哪个方向倒?……这些答案在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里全都有。昨天,记者从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获悉,该院抢救、修复了一批上世纪80年代昆曲音像资料,其中既有“传”字辈的昆曲折子戏,还有昆曲教学资料,为昆曲保护和研究提供了珍贵素材,也让人们了解到一系列细节:原来兰花指最初是一字指,倒酒如果反手,就是给死刑犯倒的……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书记晁岱健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文化厅耗巨资召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6位“传”字辈艺术家,录下了他们的拿手戏和教学过程。但传统录像带寿命有限,不易保存,20多年过去,这些录像带竟然发霉、断裂了。为抢救老艺术家们的资料,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想尽办法进行抢救、修复,目前已经整理出13位“传”字辈昆曲艺术家的9盘30多出折子戏昆曲影像DVD。晁岱健说:“现在,全国昆曲‘传’字辈艺术家仅剩下90多岁高龄的倪传钺一人了,我们这些昆曲资料成了孤本。”

“传”字辈在昆曲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一代艺术家。1912年,苏州成立了昆曲传习所,它不仅使当时已由盛到衰,濒于式微的古老昆曲免遭成绝响的厄运,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昆曲接班人———“传”字辈演员。这批“传”字辈中人对于挽救昆曲起了积极作用,其影响还遍及越剧、沪剧、锡剧、苏剧等大批江南戏曲。

据介绍,当年昆曲传习所的学生取艺名,一律以“传”字排行,意思是昆曲将由这一代人流传下去。而他们所收的弟子,则是“继”字辈,“传”和“继”,寄托了继承、发扬昆曲事业的美好愿望。“梅花奖”得主、江苏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继青,便是“传”字辈中沈传芷的弟子。这次修复的资料中,便有沈传芷教张继青身段的珍贵画面。

“由于几度搬迁,加上保管条件很有限,我们发现这些录像带的时候,大部分已经长满了霉斑。”晁岱健说,由于年代久远,南京已经找不到能够播放这些录像带的设备了,他们花巨资从广州租用了两台设备,又买到一台破旧的二手设备找人修好。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给这些录像带除霉的过程:先把磁带拆出来,在播出设备上以极慢的速度播放,用专门的擦镜纸轻轻在上面擦拭。“这个工作特别磨人,手劲要控制得特别好,轻了擦不掉,重了带子会断裂。”除霉只是第一步,古旧的录像带经常遭遇图像播不出来,或者声音出不来,还有偏色、雪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省艺研院专门与科研单位开发了昆曲音像资料转换和利用技术,终于抢救下了这一批宝贵的昆曲资料。

这批昆曲音像资料,将为昆曲学研究提供珍贵的素材。晁岱健说,以后还计划将这些资料做成系列专题片,“现在有些昆曲表演有点‘四不像’,希望以后跟艺术团体多交流,让他们来看看真正原汁原味的昆曲表演。”

新闻附件

昆曲“传”字辈演员名字中下面一个字,照不同行当,用玉、草、金、水四个字旁题名。唱生行的都是斜玉旁,取玉树临风之意,如周传瑛、赵传珺、顾传玠等。唱旦行的都是用草字头,取美人香草之意,如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等。净行用金字旁,意在“黄钟大吕,得音响之正;铁板铜琶,得声情之激越”,如倪传钺、郑传鉴、薛传钢等。丑、副行名用水字旁,以示“口若悬河”之意,如华传浩、王传淞、张传湘等。(邢虹)

(摘自 《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