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曲友,闲时写了篇小文,请大家指正。如有哪位朋友有刘彦君著《梅兰芳传》一书,烦请抄一段原文于我,在此先谢过了。zjfbg@sohu.com。

昆剧,亦称昆曲、昆山腔,产生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52-1572)的江苏昆山,迄今己有四百多年历史。明、清之际,它成为全国最大剧种,主宰剧坛二百余年。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无不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有"百戏之祖"的雅称。

然而,在平时阅读中,常发现叙述昆曲有关的内容中,常见有这样那样的小差错,深以为憾。下面试举几例,坦陈一孔之见,以期方家指正。

刘彦君著《梅兰芳传》(河北教育出版社版)叙述1959年梅兰芳与俞振飞合作拍摄昆曲电影《游园惊梦》一节中,在介绍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时有"俞振飞有"江南俞王"之称"的说法(因原书不在身边,未能引述原文),按此处的"江南俞王"应是"江南俞五",作者原稿应该不会错的,可能是"王"、"五"两字形近似而致误。按俞振飞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排行第五,前有4个姐姐,因此,后来人称其为"俞五爷"或"江南俞五",如唐葆祥著《俞振飞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4-85页:"最后我简直弄不清楚是欢喜柳梦梅呢,还是景仰江南俞五的精湛艺术。"第101页:"当晚梅(兰芳)先生留俞共进晚餐。梅从不饮酒,也从不在家以酒待客,今日破例,着家人去买了一瓶高级白兰地,让俞五爷饮个痛快。"第149页:"另一头目张春桥在一次"京剧革命"的大会上首先点了俞振飞的名。他说"现在居然还有人称呼员的俞振飞为"俞五爷"!"" 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去年3月26日至4月1日在浙江音乐厅举办赴港台昆剧精品剧目展演,浙江一家工人报在演出之前所刊发的消息中称浙江京昆艺术剧院院长、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有"中生高手"美誉,其实,这又是"江南俞王"一类错误,汪世瑜不是"中生高手"而是"巾生高手"。昆剧生角有冠生(又称官生)、巾生、鞋皮生之分,《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24页"巾生"条解释:【巾生】昆剧、京剧脚色行当。多为小生中文弱而尚未及第的书生、爱情故事的主角。因大都手持折扇,故又称"扇子生"。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玉簪记》中的潘必正、《西厢记》中的张珙。(下略)汪世瑜擅演巾生角色,他所演的《牡丹亭》中的柳梦梅、《玉簪记》中的潘必正、《西园记》中的张继华、《狮吼记》中的陈季常……各具异彩,故有"巾生高手"、"巾生魁首"之雅称。

葛剑雄编《谭其骧日记》(文汇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6月22日赴社,修改汉代图海岸线。晚赴俞宅,徐惠如自下月起参加戏改工作,拍由暂停。今日身体疲累之极。"此处"拍由"当是"拍曲"之误。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拍曲"条载:【拍曲】戏曲名词。昆剧班授课时,师生围桌而坐,教师在桌上拍着板眼唱曲,学生跟着拍唱,称为"拍曲"。

谭其骧教授雅爱昆曲,在《谭其骧日记》中,有多处聚会唱曲的记载,如1955年5月31日,"晚赴俞大缜处唱曲,十时归。"9月14日,"下午画图,五时赴老君堂唱曲。"1956年6月8日,"饭后偕允和同赴郑彬家唱曲。"6月20日,"下午五时半自社赴许四小姐家,曲叙,到者十余人。"

《钱江晚报·晚潮副刊》曾刊出过邓小秋写的《"半荤半素"的戏班》一文,文中写道:"在《还魂记》中,张姻演杜丽娘的几折,唱的是苏剧。而周传瑛扮柳梦梅的几折,则唱的是昆剧。"此句中的"张姻"当系"张娴"之误,作者应该是不会写错的,当是编校者不知张娴大名,致有此误。按,张系周传瑛夫人。(如有意见请邮zjfbg@sohu.com)

本贴由江南兰花于2000年8月29日14:59:04在〖原中华戏曲新闻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