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正史与流行历史版本的历史剧不在少数。观众从未将戏剧当作信史来读,因此不是情节的 真实与虚构,而是那情节合乎情理与否,成为观众评判的重心。
杨贵妃之死久已盖棺定论。它已被安放在中国人思想、道德情感相互冲突的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中。不能简单地说,杀死贵妃是中国历史上的污点。那毕竟是中国历史上臣民对皇权 的极其稀少的有效抗议之一。同样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人缺少情感与宽容,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马嵬》都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在情感与美学上对政治是非的超越,对绝世佳人与至诚爱情的讴歌。而那些早已走入国人心灵的史诗是牢牢地锁定在马嵬之变这一沉重的历史事实之上的。
而新编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却编织了这样的情节:杨贵妃并未自缢马嵬坡,日本遣唐使阿布求得高力士同意,以另一女子作贵妃替身。阿布带领贵妃,从叛军重围中杀出血路,历尽苦辛,回到日本。以后贵妃得知玄宗仙逝,为之殉情,阿布又为贵妃殉情。
从该剧的节目单中得知,日本早有杨贵妃墓及和该剧接近的传说。尽管这传说与中土的历史和建立在这历史之上的史诗大相径庭,我仍以为,东瀛传说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可以想象那漫长的口口加工和相传的过程:上国绝代佳人死于叛乱--她怎么可以死呢--她不该死--到日本来吗--她不会死--她没有死--她得救了--她被日本武士拼死救到日本。我并且还愿意相信,尽管不同民族的心路历程是不同的,民间传说的过程大多同样是善良美好的。
但是我猜想,当代的日本人大约不会把这岛国古老的传说搬上舞台。在唐代日本任命过19位遣唐使,派出了上干名留学生,那是他们文化上的哺乳期。他们酷爱唐史和唐诗。即使日本人搞出了这幕现代剧,大约也不敢出口中国。对大唐历史与文明的敬畏,对近现代发生在两国间悲剧的敏感,都会制约他们背离唐代的历史,在舞台上变小学生为拯救者。
然而这样的戏剧却在中国产生了。
《贵妃东渡》阵容强大、服饰华丽、背景精良。而投入的力量越大,就越是令人不解: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从恒河沙数般的历史事件中拣选少许搬上舞台,是因为它对今人的意味。在戏剧中刻意篡改历史事实定是以为改动对今人具有更大的意趣。"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遗憾的是这部戏剧从中国古代历史与现代情结中都找不到起码的支点。
我不能想象这样一部既不合历史又不合情理的戏剧会有文化上的创造动机。据说"日本政界要人、商界精英大年初一包机到京观看首场演出,在日本的30场演出已经排定档期"。由此猜想,支撑该剧的是强烈的经济动机。我只想说,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卖,请看仔细。 (2月8日《南方周末》15版百姓茶坊,作者郑也夫系市社科院研究员)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