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我接连观看了上海昆剧团举办的三场演唱会:“王芝泉教学成果展演”、“岳美缇艺术传承新年曲会”和“刘异龙戏迎新春专场”,感慨良多。这三场演出,展示了半个多世纪来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培养下一代昆剧人才的成就。

戏曲人才培养,重在传承。昆剧是一份活的遗产,它的继承主要靠活人的口传心授、一代又一代演员相传承接。昆剧艺术人才培养关系着昆曲艺术发展的命脉。昆曲的可持续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持续。“出人出戏”也者,“出人”是第一位的。三场演出,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同时登台,从一个方面解析了上海昆剧团的成就。据悉,上海昆剧团还要为著名昆剧老艺术家梁谷音、蔡正仁等举行师徒演出的专场,这是一项承上启下、很有意义的工作,坚持做下去,功德无量。

上海昆剧团建团已三十年。三十而立,出人出戏,成绩卓著。如今,当年“传”字辈老师和俞振飞校长亲手培养的十多位昆剧表演艺术家已成为上海昆剧团的镇团之宝。他们现在虽然年过六旬,但都各领了“风骚三十年”,绝大多数人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

上海昆剧团培养人才的经验在于,他们不仅坚持为老演员安排舞台演出的机会,而且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带教青年演员,使昆剧代有才人传。他们懂得:自己是“传”字辈艺人口授身教培养出来的。岳美缇主演的《跪池》是俞振飞、沈传芷先生亲授的。刘异龙、梁谷音演《活捉》专门到浙江向王传淞学戏,王传淞倾囊相授。王芝泉12岁开始学艺,师承昆剧名家方传芸和松雪芳……现在,他们又继续把自己的舞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青年演员,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在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演员身上延续,这也是上海昆剧团始终在全国昆剧界处于领先地位的秘密。

如今,建国后第二代昆剧传人已崭露头角。蔡正仁、岳美缇、张洵澎、王芝泉、王英姿等带教的学生张军、沈昳丽、谷好好、黎安、吴双、倪泓、侯哲等一代新人已站到了舞台的中心,挑起了振兴昆剧的大梁。此外,第三代、第四代的昆剧传人也破土而出。上海昆剧团已形成了一个老、中、青、少的梯队结构。更为可喜的是,目前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和附属戏曲学校正为上昆定向培养60个十年制、大学本科学历的表演学员。上昆的老一辈艺术家不计报酬,赶到靠近莘庄的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分院为这些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授课,每堂课的课时费才50元。这些学员是2004、2005年在全国范围招的,生旦净末丑文武行当齐全,再经过六七年的学习,可以整体接班。到那时,张军这一批“台柱”也才40多岁,可以想见,上海的昆剧舞台将是一派何等灿烂的景象啊!许多戏曲界人士欣喜地评论道,这样一个人才梯队结构的形成,保证了上海昆剧界在半个世纪内不会断层。这条成功的经验值得全国各戏曲团体研究。

当然,培养新一代的昆曲演员,另一要务是多给他们演出的机会,让他们多在舞台上亮相,得到观众的认可。名演员是在舞台上演出来的。老师嫡传固然重要,放手使用人才更重要。最好的使用人才的地方是舞台。青年演员若是很少有机会演出,人才怎么出得来?

让青年演员们有戏可演,则是上海昆剧团的另一条重要经验。三十年来,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整理重排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又新创作了一大批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剧目。如《牡丹亭》《邯郸梦》《司马相如》《班昭》《琵琶行》《伤逝》《一片桃花红》等,让老、中、青三代演员分别担纲主演。在条件成熟时,上演“青春版”,老演员手把手地扶持青年演员,让出舞台中心,给青年演员各种演出的机会。于是,新一代演员很快地成长起来了。

1982年昆剧大师俞振飞曾题《减字木兰花》一首赠上海昆剧团,词云:“行云回雪,几度沧桑歌未歇。大好河山,碧管红牙海宇宽。盛时新响,应喜后来居我上。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当年俞振飞们努力培育了岳美缇等十多位一级演员,如今,俞门弟子又遵从师训,“老健还加,愿作春泥更护花”。可以预期,中国的昆剧艺术将无愧于列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并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摘自 《新民晚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