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名鼎鼎的青春版《牡丹亭》鸣锣开道、4年一度的盛会——第五届江苏戏剧节在南京掀起了一阵看戏热。现在,随着戏剧节落下帷幕,一个摆在戏曲界面前的问题是,如何保持这股热潮,推动戏剧在江苏的真正繁荣?

回放:精品剧目强大阵容掀起戏剧热

本次戏剧节共有12个剧种的21个剧目登台亮相,它们都是从近几年的新创剧目中层层选拔出来的精品,包括昆剧、京剧、话剧、锡剧、淮剧等诸多戏文品种,内容丰富,风采各异。在演出方面,江苏戏剧界的名家名角齐上阵,星光璀璨。6月21日开幕当天,南京出现了近年来戏剧演出难得一见的剧场爆满的场景。距离开幕式还有半小时,演出剧场里已经坐得满满当当,与人们印象中戏曲主要观众是老年人不同,这场演出近半观众都是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对于本届戏剧节的总体效果,主管部门还是比较满意的。江苏省文化厅文艺处处长汪人元告诉记者,相对于上一届分散在各个城市演出,本届戏剧节办出了规模效应,举办城市尤其是南京出现了戏剧热,媒体报道很多,市民的反响也很热烈,取得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效益是让人欣喜的。

调查:掏钱买票的观众不到两成

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虽然戏剧节的整体票价并不高,最高的只有60元,最低的仅仅10块钱,但市民掏钱买票的意愿并不高。一位承办演出的剧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戏剧节的整体上座率不低,大约达到六七成左右,但是很多票都是单位买去再转赠个人的,真正自己掏钱买票的观众不超过两成。

掏钱买票的观众不多早在主办方意料之中。在开幕之前,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徐开利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举办戏剧节主要还是从公益性角度出发,通过集中展示的方式推动江苏地方戏剧发展,同时培育戏剧市场。江苏省文化厅和南京市文化局都对戏剧节演出给予补贴,除补贴剧场以维持10元—60元的低票价外,还通过以奖带补的方式,对剧团予以扶持。参加戏剧节演出的21台剧目,最终12台获一等奖,9台获二等奖,可以各获1.2万和1万元的奖金。

未来:市场培育需要长期努力

针对戏剧有需求、无市场,“三下乡”的免费演出人山人海,一到卖票就无人的现象。汪人元说,现在文化市场不健全,传统艺术受忽视,但要改变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市场的培育需要长期努力。赠票虽然让大家养成了不花钱看戏的坏习惯,但现阶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维系一部分爱戏的人,带来一批以往不了解戏的人,一定程度上也培育了市场基础。市场好起来之后,再慢慢减少赠票。”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对记者说,群众需要戏剧演出,而艺术家也需要舞台,只有面对观众,“台下十年功”才有价值。正因为如此,主管部门要求各级院团想尽办法多演出,基层剧团每年要为每个经济薄弱的乡镇送戏4场,而省市大剧团,主管部门则鼓励他们走进校园。为提高剧团演出积极性,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例如基层剧团送戏下乡,每场演出补助2000元,送戏进校园也有一定的补助。除主管部门要求外,许多剧团也自发地坚持培养观众,以省昆剧院为例,他们每周六固定在兰苑剧场演出,为昆曲培养了大批年轻观众。这些都是江苏戏剧繁荣不可缺少的。(记者查金忠)

(摘自 《南京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