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镇华和刘异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昆剧演员,他们也是被称为“奇迹”的“昆大班”,两位艺术家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十五贯》曾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而两位艺术家也是在半个多世纪前得到传字辈老艺人亲授。风雨半个世纪,此次演出距离上次《十五贯》上演已经整整4个年头。两位艺术家今年很少登台,但依然宝刀不老。

早报:你认为《十五贯》最大的看点在哪里?

计镇华:昆剧里主要的角色是旦角,《十五贯》则是少有的重点体现小花脸和老生的戏,唱功与做功应该是最大的看点。

刘异龙:实事求是,重调查研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大的看点就是看这个调查研究的过程,最精彩的地方也就在于此。

早报:《十五贯》对你们的各自意义在哪里?

计镇华:最近一次和刘异龙合作《十五贯》,还是在2004年。随着自己年岁的增大,和自己的老搭档再有这样一次合作的机会,觉得很珍惜。我们两个人的岁数加起来超过130岁了噢。(笑)

刘异龙:昆剧里有丑和副两种角色行当,丑一般演好人,副一般是坏人,解放前这类角色是不能互相串着演的。但是解放后,我在华传浩的身上学到了丑角内在的充实,人物表现栩栩如生的特点,又学到了周传瑛老师副角外形上的俊美洒脱,两种风格互相取长补短,我很有幸都能够学习到。

早报:多年没演了,这次重新演有何感想体会?

计镇华:这次能在东艺上演,我认为是一次将我们的戏剧发展提升一步的机会。1960年,在老师周传瑛的指导下,我第一次演《十五贯》里的况钟。到现在已经48年了。当时,我们强调的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现在借着世博会的召开,来弘扬传统文化,这对昆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刘异龙:我退休已经9年了,随着年岁的增加,演《十五贯》的机会也不是很多。这个戏在我年轻的时候演完就汗流浃背,由于体力的关系,开始我的朋友、我的妻子都劝我不要再演,但是为了我们的观众,为了昆剧事业,我最后还是决定来演,我一定会尽全力!

早报:昆剧要发展,吸引新观众,应该走什么样的路?

计镇华:今天昆剧能够吸引这么多观众,我认为这还是凭借着它自身的一些东西:它所传达的艺术价值,它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即使经过400年的历史,依然不褪色,显示了它在中国文化戏曲史上的地位。当然,如果要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必须依靠自身的革新。革新是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但前提是这种革新不能脱离本体的东西,而要依附于传统的根基。昆曲革新不是就一定要大制作、大布景,而是要保留一种写意的状态。这种写意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而不是写实的西洋画,否则就破坏了昆曲的婉转悠扬的美。

刘异龙:要多演出,无论是演传统戏还是新编的戏,要让更多人接触昆剧,了解昆剧,尤其应该到大学里向年轻的孩子推广。当时我们到台湾演出,特别到了台湾的高校进行巡演讲解,台湾的年轻人在下面认真地记录,有的参加互动表演,现场气氛好极了。

当初我们学戏的时候,王传淞老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没有门户之见。在他们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对我们学生倍加爱护。在拜师学艺之后,我们马上回到上海进行汇报彩排。那个时候老院长周信芳、孙正阳他们都在现场看我们的演出。当时我演完之后,周信芳院长来到我面前,拍着我的头说:“你这个老鼠演得还真不错!”当时我还不到20岁,这么有名望的人过来给我一句鼓励,我高兴坏了!

(摘自 《东方早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