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女士应邀来到苏大,为苏州大学的学生们作了题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漫谈”的讲座。“我是演员”是她的开场白,也是她给自己的定位。从她洒脱真诚的言谈中,你会发现,这位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被戏剧泰斗曹禺称为“人间国宝”、蜚声海内外的戏曲名家绝不是在故作谦虚,她是在对自己迄今55年表演生涯作最本质的定位。
四岁半就登台
“我一岁半就在后台看戏,一天下来能背出一出戏,四岁半就登台,到今天已55年了。我在30岁以后才越发觉得戏剧的伟大,尤其是接触西方文化后,就越发感觉本土的东西亲切”。裴艳玲坦言,她没有进过学堂,她的知识大多是通过背戏词积累而来,在她的眼中,戏剧舞台就是个大学堂。
由于长期受戏剧传统的浸润,裴艳玲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戏剧发展的重要性。“我唱了几十年,到最后发现唱来唱去还是我小时候唱的那几出戏。”针对现在戏曲界内有些人贪多求新的急功近利心态,裴艳玲呼吁一定要重视传统,对于现在有些年轻演员不重视基本功的锤炼,而将精力花在“玩花头”上,她非常担忧。重“老戏”,重基本功,重传统,在她看来这并不是否定创新,“新旧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只有吃透传统才有可能创新。
演员要有“绝活”
裴艳玲不仅重视戏剧的传统,更注重戏剧的质量,“作品要出好的,没有好的宁愿不出,否则就是对观众的误导”。针对有些人对她多年不出新戏的质疑,裴艳玲也给予了回应。她说,想成为大师,演员要打造自己的“绝活儿”。由她主演的《钟馗》曾轰动全国,很多京、昆、梆、评等剧种的演员学演钟馗,因这一角色难度太大,都未获成功。为了演好这一角色,裴艳玲广泛搜集古今有关钟馗的文字、图片资料,精心钻研,大胆创新,构思了人物动作、神态等,每一举手投足,都根据自己的见解,适合剧情人物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效果。可以说,这是她呕心沥血搞出的一个“拳头产品”。“梅兰芳大师一生不也就那几出戏吗?”打造自己的绝活儿不容易,不能随便什么戏都接,“我是演员,我得保护我自己,保护戏曲”。
昆曲是戏曲艺术之祖
到苏州,不能不谈昆曲,裴艳玲最初也学过昆曲,她直言“没学过昆曲的京剧演员不会是好的京剧演员”。“昆曲是戏曲艺术之祖。”裴艳玲认为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昆曲,很多京剧演员没有学过昆曲,有些唱腔功夫难以掌握。“好的演员是文武都吃得开的,只有学过昆曲才能文武都行”。
(摘自 《中国妇女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