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
  中国的昆曲如同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600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400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300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
  昆曲,中国人的雅乐。
  □因为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把昆曲尊称为“百戏之祖”。
  600多年前,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就是从江苏省昆山市的千灯镇发源。
  2001年,昆曲被评为全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从那以后,很多人专门赶到镇子上来,在这里寻找昆曲最初的印迹。
  事实上,这里也是中国戏曲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昆曲之所以能在300多种中国戏曲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戏曲参加全球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评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特殊地位。昆曲因此成为了母剧,或者说是祖剧,很多剧种都从昆曲这儿吸收营养,全国的剧种及舞台表演形式都在向它靠拢。
  越剧是最为人们熟知的地方戏曲之一,它的发展就曾经得到了昆曲的滋养。
  昆曲研究学者朱栋霖介绍说:越剧早期就是坐唱,然后两个人站着唱,它进入了上海之后需要改变,需要改革,其中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就参与了这个改革。
  1944年,袁雪芬的雪声越剧团成立,她正式聘请了昆曲传字辈艺人郑传鉴到剧团担任技术导演,负责指导演员的舞蹈身段。郑传鉴参与了不少新戏的舞蹈和身段设计,让越剧演员的表演逐步走向典雅和规范。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将越剧吸收昆曲表演技巧的每个细节一一展现。在袁雪芬主演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舞蹈就借鉴了昆曲表演中的身段。后来,袁雪芬也把昆曲比喻成越剧改革中的“奶娘”。
  昆曲这个无私的“奶娘”不仅仅滋养了越剧一个“孩子”。郑传鉴本人后来也被很多剧团请过去做“技导”,不仅仅是越剧团,当时上海的沪剧、苏剧等各种剧团都出现过传字辈艺人的身影。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昆曲传字辈艺人表演生涯的黄金年龄,这样一批杰出的昆曲艺人,为什么会靠给其它剧团做技术指导谋生呢?
  □从苏州虎丘山曲会的辉煌到解放前的黯淡,昆曲的发展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为什么京剧逐渐取代昆曲成为了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呢?
  让我们回到昆曲折子戏辉煌岁月的末期,去寻找答案。
  大清王朝的第四个皇帝乾隆酷爱昆曲。公元1780年,乾隆第五次来到江南。船行至镇江,龙舟离岸还有十里,管事太监进舱禀报,说看见岸上有个巨大无比的桃子,乾隆命令加速靠岸,将近码头时,几百枚焰火忽然从桃子周围直蹿云霄,顷刻间桃子从中间裂开,露出一个舞台,几百人在上面歌舞欢腾。原来,这是为迎接圣驾,地方上特意新排的大戏——《寿山福海》。
  皇帝看戏,实际上刺激了当地的戏曲发展。当时文人撰写的《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
  不难看出,当时的戏曲舞台上,已经有众多声腔和昆曲共同迎接圣驾了。
  那么,花雅二部当初又是如何划分呢?
  戏曲专家周育德介绍说:扬州有个最大的盐商叫江鹤亭,他把他家的戏班分为两部分,一个是雅部昆曲,昆曲以外的都叫花部。
  在众多花部声腔里,有一支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用徽调演唱的徽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